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统矛盾理论一直主张,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然而由于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唯物辩证法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规律的影响。应消除由于矛盾本身的片面性弊病所导致的对于现有唯物辩证法的伤害,努力创建列宁所钟情的更加完善的唯物辩证法。创建这一辩证法最便捷可行的途径就是创建以差异为核心范畴、以差异统一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即差异论。一、差异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列宁晚年积其一生实践和理论活动之经验,意味深长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这里,列宁所关注的,首先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决定意义。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即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又是关于事物矛  相似文献   

3.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方针中,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灵活运用和充实发展。本文试图就这个方针中所包含着的辩证法,谈些粗陋之见。  一、“两手抓”方针以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面为前提  人所共知,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首先就是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面的存在,即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相互…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哲学家杨超同志富有创见地认为波浪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规律,在哲学界引起了不同反响。近几年的理论探讨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波浪式与螺旋式并无区别,它仅仅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形态。”这就需要哲学理论工作者深入研究以下三个问题:①波浪式究竟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②波浪式与螺旋式究竟有无同中之异关系。③波浪式与螺旋式异同关系的客观根据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助于推动辩证法规律研究的新进展,在实践上有助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哲学界就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唯物辨证法的核心?一种意见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理由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另一种意见认为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对  相似文献   

6.
于欣 《桂海论丛》2011,27(5):49-53
《列宁专题文集》哲学卷集中体现了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视、阐发和运用。列宁高度评价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决定性理论地位;对辩证法的概念先后进行了七次界定;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主体结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则,作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统一之基础的实践辩证法。在此基础上,列宁着眼于唯物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明确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求,以及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折中主义诡辩论的本质区分。  相似文献   

7.
“一分为二”的命题或思想,由来已久。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自觉地将“一分为二”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化表述,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论证,并具体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同志对“一分为二”问题的论述和应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之际,本文拟就学习“一分为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谈点粗浅的体会。“一分为二”的科学性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确曾有过“一分为二”的概念,但只停留在朴素辩证法的水平上,至多不过是以直观的形式猜测到对立统一规律。它与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分为二”不可同曰而语。毛泽东同志自觉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和向全  相似文献   

8.
宋剑 《理论月刊》2007,(7):23-25
邓小平同志不仅一贯倡导全党同志要学习辩证法,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运用辩证法。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恢复了生产力与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实践中的基础地位与决定性作用,体现辩证法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二是将历史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统一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三是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辩证法解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东柱  王哲 《前沿》2008,(7):22-24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它所主张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观点一样,它本身也应随着时代而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传统唯物辩证法的一些现状作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在当代发展的五点要求。最后又进一步探讨了实践辩证法,并指出,只有实践辩证法才是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是高二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认为,辩证法就是变戏法,因为辩证法善于诡辩。这无疑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它把诡辩论误认为是辩证法了。辩证法不等于诡辩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诡辩论则是依据毫无根据的假设而发表的议论。它之所以不同于辩证法,主要因为它是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用似是而非的“论据”进行强词夺理的辩理,通过伪证的谬论冒充真理,是一些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为荒谬的言行作辩护的一种手段。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 认为中国哲学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具有伦理化的特征。(二) 认为最根本的特点,是与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朴素辩证法的传统。(三) 认为系统论思想是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照辩证法办事”,深得毛泽东的赞赏。1957年,毛泽东再次号召全党:“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1页)经历过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沧桑的邓小平同志深得唯物辩证法的真谛,他虽然没有写很多专门论述辩证法的著作,但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却贯穿了活生生的辩证法。更为显著地是,邓小平极其善于运  相似文献   

13.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北京市哲学学会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40年”座谈会上,有同志说,中国哲学在整体把握性上很强。马克思曾认为中国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佛教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辨证法是肯定辩证法,即肯定、否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老子的道和高级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相比较 ,认为它们的基本内容相同 ,有很大的重合面。笔者以此断定 ,道实质上就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是高级辩证法矛盾概念的雏形。同时 ,道又包括本体论 ,体现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十九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是很可能的。马克思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老子》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睿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在…  相似文献   

17.
所谓辩证法的本质是指,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辩证法的基础、本性、根源究竟是什么?是认识论的,还是本体论的?这在我国哲学界目前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辩证法是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又是与人的实践、历史活动无关的本体论,其实是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它关于辩证法的典型表述是:“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宇宙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种看法认为辩证法是认识论,“是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在卜筮基础上产生的《易经》部分,以爻词的形式记录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各种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猜测,在神学唯心主义的外壳中,包蕴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断被后人重视,发挥和扩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传》,以解说《易经》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战国中后期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梳理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四个理论贡献:在马恩创立并全面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阐述了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根本;明确指出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联系在于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提出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并简要评价了该文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