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累犯是指因犯罪经判处一定刑罚,在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再犯一定罪行的犯罪分子。累犯的特点是屡教不改,怙恶不悛,对社会危害性大。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他们的统治,都要对累犯施加重刑,以儆效尤。我国封建时代的唐律规定,“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三犯流者,绞。”刑罚加重条件为“三犯罪”,并依刑种升级,直至判处死刑。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犯罪现象不断增长,累犯人数激增已成为资产阶级及其学者大伤脑筋的社会问题。有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刑法有没有价值,要看它对累犯和常习犯的规定是否能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数罪累犯作为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法律现象,是指被告人的行为在成立数罪的同时又成立部分或全部累犯。因刑法仅规定了数罪并罚原则及累犯从重处理原则,对数罪累犯及其处罚没有相应的规定,导致实践中操作的混乱。本文从数罪累犯的分类、数罪累犯的处罚及处罚的原因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也存在法律伦理。《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以它为中心来审视古代的法律伦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存在于法律的原则、制度和具体内容之中,《唐律疏议》中法律伦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支撑。与中国古代的法律伦理相关,法律伦理的作用、阐发和影响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累犯制度和缓刑制度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既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制度预设目的的实现。为更好地适用累犯制度与缓刑制度,应对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杨超杰 《法制与社会》2014,(18):291-292
根据我国累犯制度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可构成累犯,但是,在适用过程中,对未成年人不加区别地判定为累犯,予以重罚的做法,对未成年人再犯的改造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不符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本文论述累犯制度对未成年人适用的影响,引起对未成年人在累犯制度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常而言,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①其中当然包括未满十四周岁的公民。本文是从犯罪主体角度使用未成年人这一概念的,故其年龄界限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我国刑法总体上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精神。刑法规定的累犯制度虽然迎合了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尚欠缺科学性、合理性。一、我国累犯的构成条件及法律后果我国的累犯制度属于混合累犯制,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分别对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7.
从"行为累犯"到"行为人累犯"的转变是当今刑法学理论的一大特点,反映到累犯的法律后果上,即累犯的从重处罚、累犯与缓刑、累犯与假释,也必须与之相适应。首先比较了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一般累犯的法律后果,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人身危险性反思一般累犯的处罚原则,并提出人格调查应当成为理论探讨的根本出发点和实践中司法操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累犯情节须在定罪情节与犯后情节运用后才予确认,尤其前罪不应作为后一行为的入罪因素;普通累犯类型可以根据行为人蔑视、敌视法律保护价值的意志程度分为八种;累犯从重处罚的力度一般不应超出前后罪的刑罚,并没有决定死刑适用的意义。此外,累犯制度应是适用犯罪前科情节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9.
累犯,因其犯罪的多次性、反复性和社会危险性,而成为刑事政策上打击的重点之一。如何处罚累犯,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关注。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由于累犯的激增,严重地危害着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因而各国都把有关累犯的立法作为刑事立法的重要内容。有的国家还专门制订了“累犯法”(如法国1885年的“累犯法”)。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甚至把累犯视为刑法学上的基本问题。德国一位刑法学家说:“刑法草案有没有价值,看它对于累犯和常习犯的规定是否合于目的而定。”(转引自花井忠著《累犯与常习犯》)。这句话虽然过分夸大有关累犯立法的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累犯问题的重要性。我国也把累犯当作刑法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专门规定。在我国第一部刑法典中,确立了累犯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司  相似文献   

10.
唐律是我国古代封建律法的典范,其中规定的许多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正如张晋藩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剖析唐律是有助于鉴古明今的。"因而研究唐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研究目的,本文对唐律中的藏匿罪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细致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窝藏、包庇罪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唐律作为研究对象,从预防、监察、惩治三方面评析唐律中反腐惩贪的法律制度,揭示唐律中许多惩治腐败的法律思想、措施等对现代惩治贪污的斗争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首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发展到唐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唐律》对自首的原则、构成等问题都有着详尽的规定。对唐代自首制度的研究,对于启发我们借鉴古代的法律制度、深入了解我国的法律文化,意义重大。本文即研究了唐律中自首的成立条件、特殊自首以及如何借鉴唐律中自首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界对累犯的研究,侧重于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假释以后又犯新罪的是否可以构成累犯;缓刑期满后再犯罪能否构成累犯;前罪已受外国刑罚处罚,能否成为累犯构成条件等,①忽视了对累犯概念的研究,既使有所研究,也是停留在对累犯法律规定进行注解这个层面上,使条文变为“学术”语言。笔者认为,这种研究状况是与较为发达的刑法理论极不相称的。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所谓累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累犯是指曾被判刑而又再次犯罪的;狭义累犯限定在广义累犯之中又具有法律特别规定的其他条件,并给予加重处刑”。…  相似文献   

14.
有关“单位累犯”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对累犯制度有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但却在肯定了单位构成犯罪的同时,对单位是否构成累犯这一问题没有明确,学界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新刑法有关条款的考证和解读认为单位构成累犯不是新刑法的题中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现有的累犯制度的构成要件能适用于单位累犯的构成,同时认为单位累犯制度应当独立于自然人累犯。  相似文献   

15.
唐律是我国古代封建律法的典范,其中规定的许多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正如张晋藩教授所评价的那样:“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剖析唐律是有助于鉴古明今的。”因而研究唐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研究目的,本文对唐律中的藏匿罪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细致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窝藏、包庇罪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唐律》是唐代法律适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就唐律的律条自编故事解析唐代案例在实际中是如何定罪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就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这已是定论。因而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被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其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对其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人们关注甚少。事实上,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唐律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民事法律规范。本文拟从唐律中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等方面,对唐律的民事责任,兼与日耳曼法①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略论唐律中的服制原则与亲属相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定  马建兴 《法学家》2003,(5):41-50
服制原则是中国传统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唐律是丧服制度法律化的最好范本.<唐律>中的亲等与儒家经典中的五服亲等并非完全一致,二者在法律上的效果也有不能忽视的差别.<唐律>中纯因亲属身份而致罪的情形和<唐律>中因亲属身份而致刑之加减的情形则呈现出复杂的形态.透过这些法律规定,不难观察到丧服制度对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唐律》中,谋杀与故杀是两种既有紧密联系,也有深层差异的杀人罪名。与现代法律重谋杀轻故杀不同,唐代对故杀的科刑要比谋杀为重,其根源在于古人对犯罪恶性的特定思维模式。由于《唐律》没有直接言明对故杀、谋杀量刑差别的依据,使得明、清以至近现代的一些法制史学者对故杀在《唐律》中的地位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本文之写作目的即在于纠正这种偏差,为唐代法制的研究排除一点障碍。  相似文献   

20.
累犯与数罪并罚竞合的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耀  李友军 《人民检察》2005,(21):62-63
一般累犯与数罪并罚,在刑法总则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分别由不同条文规定。二者都是刑罚的具体应用方法。表面看,二者不存在任何适用冲突,但由于法律用语的不明确,导致累犯制度中的一般累犯与刑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刑罚执行中又犯新罪的数罪并罚之间存在一定范围的竞合,并且给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带来争议。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故意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