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探析,有助于人民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弃妇诗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对促进两性平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根据,道路、道说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解读这两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图式。  相似文献   

3.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虎》一诗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杰作之一。该诗也是布莱克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同《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一诗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诗的双连画”。这两首诗歌忠实体现了布莱克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主题。“他认为人生有两个方面,即天真与经验,……人就是从天真阶段走向经验阶段的。这两者之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循环,而且成人经历史兼有之。”在《羔羊》中,诗人歌颂自然界中的天真、淳朴、和善;而在《老虎》中,诗人向读者揭示的是神秘、暴力、恐惧。诗人在表现这个主题中显示出他的杰出诗才。他的谴词…  相似文献   

4.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5.
泰德·库瑟是美国第十三任桂冠诗人,2005年他的诗集<欢乐与忧愁>获普利策诗歌奖.库瑟一直致力于创作大众都能读懂的诗,积极参与诗歌推广活动.<挑选读者>一诗反映了他宽容、豁达的内心品质,体现了诗人对读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巧妙阐释了他向大众推广诗歌的目标和人文理念:他希望每个人都有读诗的欲望,有读诗的权利和机会,不必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没有阶层贵贱之分,不必当成周期的"必修课程",甚至不必拥有诗集,诗人不应当挑选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文学史家在论述其艺术成就时多有把《庄子》和《楚辞》并论的,认为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南国艺术的奇葩。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则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则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王国维据屈子的文学精神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远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  相似文献   

7.
泰德·库瑟是美国第十三任桂冠诗人,2005年他的诗集《欢乐与忧愁》获普利策诗歌奖。库瑟一直致力于创作大众都能读懂的诗,积极参与诗歌推广活动。《挑选读者》一诗反映了他宽容、豁达的内心品质,体现了诗人对读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巧妙阐释了他向大众推广诗歌的目标和人文理念:他希望每个人都有读诗的欲望,有读诗的权利和机会,不必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没有阶层贵贱之分,不必当成周期的"必修课程",甚至不必拥有诗集,诗人不应当挑选读者。  相似文献   

8.
“诗缘情“说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缘情”说是对先秦“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诗缘情”说在历代文论中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对“情”的侧重不尽相同,“情”逐渐摆脱了政治礼教的约束,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正是在对于“缘情”的不断实践和诠释的过程中,人们对诗歌的美学特质认识逐渐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论诗歌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过"黑暗"这个概念。文章旨在以《美景易逝》为例,通过分析诗中一些含糊词汇的意义,如"绿"、"金"、"花"、"沦落"和"陷入",以及意思最含糊的"黎明",来说明"黑暗"这一概念在弗罗斯特作品里的含义。诗歌以小见大,诗人通过驻足于一个瞬间,这首诗涵盖的是一天,一年,一生,人类历史,甚至是整个宇宙。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而感情伴随着人类的始终,人类是永远不会同诗歌告别的.如雪莱所说,“人是诗的动物,自有人类便有诗”:(《为诗辩护》),苏舜钦所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怀欢愉悲郁之气,必舒于言”(《石曼卿诗集序》)不但诗人们需要用诗歌来舒“欢愉悲郁”之气,读者们也都需要从诗歌中寻求思想感情的共鸣.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也正道出了这个意思.“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 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感情才使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流传至今.一个女子思念情人,优心忡忡.及至与情人相会而得到满足.幸福和喜悦的感情使她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大序》中有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是说在诗歌、音乐、舞蹈之间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诗歌的美学价值之一即表现在诗歌的音乐性上。用不同语言写出的诗歌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音响结构方面,即音响结  相似文献   

14.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是个人成材的关键,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说空话的危害性,大力提倡多干实事,以利于改进作风,促进现代化建设。“空话”者,光说不做之谓也。光说不做,世上无可成之事。有则寓言,说的是“蜀之鄙”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胖的成天价嚷嚷着要到东海去游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以来的唐诗研究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盛唐气象”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盛唐气象”,它反映了盛唐诗歌什么样的美学特点。它所体现的盛唐诗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盛唐气象”的社会、思想基础又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盛唐诗歌的重要课题。这里仅就一些基本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最早提出“盛唐气象”的,是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但他并未作为诗论的专用术语完整地提出,只是在论述诗歌的发展演变,及概括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时,分别提到了“盛唐”和“气象”。《沧浪诗话》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学诗者以识…  相似文献   

16.
浅论诗中三味周桂琴好诗贵在有味,如同品茶,言其清香味美。如同论酒,赞其适口味醇。然而,谈诗则要求立意精湛,诗味浓郁。故评诗者,多从诗味着眼,写诗者多从诗味落笔。因此,有“趣味横生”、“耐人寻味”、“余味无穷”之论。这在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真是触目皆是,...  相似文献   

17.
三、班固《两都赋》在德不在险 首都博物馆前矗立着一块大碑,碑上镌刻着乾隆赋诗并书写的两都篇(帝都篇、皇都篇)诗。大碑四方形,四角攒尖顶,顶刻龙纹,下刻诸神像。我记得在永定门外南边不远燕墩见过它,我以为是从燕墩移过来的。某次,恰巧路过燕墩,大道西边的大碑依旧在,我奇怪怎么有两块相同的双胞大碑,后来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才知道首博前的大碑是在永定门里西边地下挖出移来的。大概乾隆重视自己写的诗,想让人走到永定门的前后都看到它。这大碑的《帝都篇·序》说,“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这诗又说“金汤百二要在德”。在德不在险是这大碑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战国策》和《说苑》等古籍都有曾子处费的记载。时以“费”为名之地有三 :一为夏禹之后所建姒姓古国 ,位于鲁国的西南部 ;一滑国都城 ;一为鲁季孙氏食邑 ,位于鲁国的东南部。曾子所处之费是哪个 ?滑国都城之费离鲁国太远 ,肯定不是曾子所处之费。有人说是季孙氏之费 ,从而得出曾子故里为费之武城的结论。这一结论漏洞很多 ,曾子所处之费实为姒姓费国 ,曾子故里在姒姓费国附近的南武城。一、关于古费国古费国 ,起初为赢姓 ,虞舜所封。《史记·秦本纪》 :(周 )孝王曰 :“昔伯翳为舜主畜 ,畜多息 ,故有土 ,赐姓赢。”“有土”就是被封于方国…  相似文献   

19.
“诗无达诂”的意思是对于诗的解释与理解不会完全准确 ,这是古诗解释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另一种解诗倾向“坐实”则是要借助于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事实等对那些在理解上有争议的诗句作出考证 ,作出更加详实、具体的解释。有的诗句“坐实”是必要的 ,但有的“坐实”则会把诗“解死” ,抹煞了诗的灵气、意境 ,使诗歌变得索然无味 ,给诗歌的鉴赏带来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几乎每一种性质的思想文化都有其相应的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彼此融合。文化思想的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文学对于文化思想的认同也不可能单一化: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如果说祭宴饮诗属于礼乐思想文化体系,是对于礼乐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