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仁政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仁政思想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对孟子仁政思想进行阐述,进而分析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相似文献   

3.
高姗姗 《法制与社会》2010,(13):291-291
本文探讨了孟子思想中“为民父母”的内涵,着重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深层思想根源,并探讨了其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李昌奎死刑变死缓案的再审,给那些原本就不服死刑改判死缓的被害人家属一线曙光,让他们重新燃起为被害亲人讨回公道的希望。在他们看来,别人的改判死缓案件能够启动再审,自己的案子也有再审可能。从情理上讲,李昌奎案再审引发的这股"死缓翻案风",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法理上讲,这股风或许更多的是感情用事,是没有理由的攀比,非理性因素占比多一些。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 ,又是深层次的。从秦汉至明清 ,无论朝代如何更递 ,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都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这种社会的超稳定系统的存在不得不归结为作为宗教精神般的儒家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它一方面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性格和心理内核 ,另一方面也铸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 ,必须从儒家着手。要领会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精神 ,追根溯源 ,只有在先秦儒家大师那里才能真正找到答案。这也便是本文写作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姜涛 《政治与法律》2007,3(5):82-87
恢复性司法论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司法改革导向。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实施程序化的刑事和解,以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并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如果从恢复性司法的政治哲学基础出发进行仔细考量,不难发现恢复性司法与我国司法职能之间的矛盾性,我国在司法改革中并不具备实行恢复性司法的历史前提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社会的法律和政治话语中,“自由”已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但其内涵和外延仍然较为模糊,甚至一切非“自由”的或反“自由”的也成为了“自由”的。应在现代性的情景下重新审视政治哲学中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16,(4):80-81
吴仕春在《法制日报》上撰文认为,在法治社会中,有序表达社会诉求既是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治理基本原则。诉求表达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完善的动力,法治社会也不例外。但诉求表达形式各有不同,有暴力与平和、干扰社会秩序与有序表达的区别。从法治社会的本质来看,表达民众诉求,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以有序的方式进行。在法治社会,法律制度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任何公开的行为都必须  相似文献   

9.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4,21(3):98-101
邓小平卓越的政治智慧在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不难发现,其政治智慧具有显隐两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回答,实际上是其政治智慧的显性层面,是其政治智慧运作的结晶体。从隐性层面看,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邓小平同志才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重视觉,应用的词汇中所形成的看见语义场十分重要,其成员数量众多,该词汇系统聚合的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组合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本文指出看见语义场演变发展可分为三阶段,不同阶段该语义场成员也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问题是中国长期延续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治理方式的合理运用,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以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善治,是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本文指出国家治理结构的调整是在大国治理的矛盾和冲突中,为实现国家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战略性调整。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将人治、德治、法治、宪治进行合理的组合运用,以发挥更加强大的功效,最终实现国家和谐共治式治理。  相似文献   

12.
浅析孔子与孟子的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但是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一个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惟一具有自由的私学和私议的时代,所以涌现出很多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家。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儒家的代表孔子和孟子。本文从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诠释学发展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它是西方音乐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需求,也是对实证主义研究的有效补充。尽管已经出现不少有关音乐诠释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从学理角度对它的学科性审思依然不足。本文拟从起因、诉求和历程三个维度切入,呈现音乐诠释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不同于实证主义事实研究的意义探求及其由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最后对音乐诠释学进行批判性反思,吸取其之于西方音乐研究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4.
黄汇 《法学评论》2015,(3):74-82
山寨现象系知识产权人拥有知识产品的定价权,留给公众法定的消费者剩余空间不断被挤压所形成的。其在制造着知识产权法模仿概念的同时,对知识产品的过度垄断形成反制和竞争。但山寨并非救济公共利益的最佳方式。中国知识产权建设的未来应在实体和程序的双重控制下,开辟更多法定的促进知识共享的规则性空间。法律既要防止知识产权的保护贫困,又要防止公共利益的保留不足。这样,知识产权机制才能奠定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上,以更显著的绩效和更优化的激励方式,促进知识创新活动不断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法律和政治或许法律哲学可以被理解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关联。法律体系是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奇怪的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竟始终对它的实施不感兴趣。法律、法律适用、法律构成、立法机关、法院、司法判决、法律推理、法治,如此等等,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立法机关和法院是政治机构,法治是政治理念,司法判决和法律推理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展示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确,它们都不是政治学的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主题。政治学研究者的兴趣点,在于像政党这样的非法律的组织,像自由与繁荣这…  相似文献   

17.
谭剑  杨霞 《政府法制》2009,(19):34-35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青年一代如今已成为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笔者最近在湘、粤两地调研时发现,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悄然改变:不仅为了赚钱,更迫切地渴望融人城市;不仅积极争取自身的经济、社会权益,也希望在城市拥有自己“话语权”。然而在现行体制下,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途径仍显得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18.
对有关部门制定《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从另—个角度看,百姓对“国标”争议,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至少说明了在社会形势越来越开放民主的今天,百姓在“民生”方面的民意在变得越来越强大。政府部门在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决策上更应该尊重民意。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政府法制》2010,(9):46-47
伴随近几年接连出现的“用工荒”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弱的警讯。种种迹象表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可能会面对常态的用工短缺压力,不仅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也在倒逼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分割”尽快消融,农民工同享“市民待遇”、做有尊严劳动者的诉求,正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伴生物。为弱势群体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机制,给予弱势群体充分的话语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政府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政府要尽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及诉求表达能力,疏通和拓宽弱势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协商与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