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敦煌佛教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多是按照经、戒规范进行描摹,塑造出一个理想型敦煌佛教;少数敦煌学家近年来虽已指出吐蕃统治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颇有不合经、戒的世俗化倾向,但仍未能对这一时期敦煌佛教的特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实际上,8至11世纪的敦煌佛教不仅仅只是具有世俗化倾向,而是已经变成与佛教规范背道而驰的世俗佛教,体现出一些较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新改写以往出版的中国佛教史及敦煌佛教史。  相似文献   

2.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它是与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和神秘主义一起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以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前夕为时限,通过对具体作家的翻译介绍、理论研究和创作活动的梳理,描述了这一时期象征主义在中国文坛传播的历史轨迹,从中透视象征主义对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理论宗旨下,以佛教的视角,分析了宗教与法律二者之间的根本一致性。文中主要从法律的本质追求、程序性规范、法律的人本精神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了我国在当前法治建设进程中可以借鉴的相关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4.
整顿律师队伍、严肃执业纪律、强化职业道德,是当前我省律师工作的重点。同时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湖北律师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去研究,做到规范与拓展并举 ,实现湖北律师业第二次创业。 湖北律师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恢复重建期,这一阶段律师身份是国家法律工作者,律师机构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改革  相似文献   

5.
雷磊 《中国法学》2020,(1):5-25
法的一般理论作为法学研究的独立分支起源于19世纪中后叶的德国,并在英美和其他国家得到广泛扩散和发展。在前苏联,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它从一种分析法理论转型为一种社会法理论。中国法理学界对于法的一般理论的继受与发展经过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对苏联学说的全面继受、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的反思与突破,以及90年代末至今的开放与创新三个阶段,并逐步让位于法哲学和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以法律关系学说的变迁为线索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发现,中国的法的一般理论研究与中国法治实践和法学进步的历史进程休戚相关,在总体框架上深受"苏联学说+民法原型"模式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从采取单一进路开始显现出多种方法合力的端倪。法的一般理论远远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深化对它的研究应成为未来中国法理学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20年开始,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家们秉承着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多重创作形态.其中有鲁迅开创的文化批判型,茅盾为中坚的政治功利型,废名和沈从文倡导的文明怀旧型,还有赵树理为代表的乡村代言型.不同的创作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关系.90年代后,乡土小说创作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  相似文献   

7.
中古时期的中土佛教文献,占有一定的数量,且具有较强的口语性.从语料学角度而言,它比同时期的汉译佛典更为可靠,所以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对这一部分材料予以关注.同时,进行中土佛教文献语言研究,对于这些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利用、对于大型语文性辞书的编纂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洛阳伽蓝记>、<弘明集>、<高僧传>为例,对其中的10个词语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重罪制度,以及关于死刑执行日期的限制,均受到佛教教义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地狱、业镜、福报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古代司法及司法官。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度设计到司法实践,深深打上了佛教观念的烙印。从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感受到文化交融与制度进步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9.
汪介之 《金陵法律评论》2004,(4):114-119,138
俄国现代主义小说随着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白银时代,成果显著,甚至像高尔基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某些作品也具有现代主义因素.20世纪30至50年代初,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受到阻遏,但仍有一些作家写出了现代主义杰作.从60年代末期起,现代主义小说再度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小说也接踵而来,成为现代主义小说在上世纪晚期俄罗斯文学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10.
张海峰 《现代法学》2012,34(3):38-44
"十恶"是隋《开皇律》确立的一个专用法律名词,法史学界一直以来重视对"十恶"内容、罪名沿革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十恶"语词的由来,除少数学者有论及外,尚未有深入的分析。实质固然重要,但名称也不可忽视。十恶原是佛教名词,后来进入律典成为法律名词,因此对隋唐律典"十恶"语词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对隋唐律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佛教思想早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能立足并发展壮大,是佛教自身具有强有力的区域融合性和协调性,从早期力求与中国传统思想共通来站稳脚跟逐渐演变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广博弘深。  相似文献   

12.
荷花佛教寓意在唐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有“不不染”与“而不染”两种发生途径。中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变化、禅宗的兴起,荷花“不染”的发生途径呈现了从“隔”(“不不染”)到“即”(“而不染”)的总体态势。到了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荷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指出“向上一路”,荷花成为士大夫人格象征。此外,在中国学中,“青泥莲花”特指有才德的妓女,这是荷花佛教寓意在中国“向下一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从行政主体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以来,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整个行政法学体系起着基础性的整合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主体多元化发展,现有的行政主体理论已经显现出诸多弊端。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行政主体理论,然后分析了中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弊端所在,进而从行政分权、公共行政、价值定位等角度提出了行政主体理论的相关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北方法学》2018,(4):127-134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影响可从义疏体、问答体、法律语言及图表规范等方面来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疏解经义,很早就向中国传统注疏方式学习,在其获得发展后反而以自身的"义疏"语词影响了《唐律疏议》的表达。对比秦汉律、唐律与佛教的问答体结构,可以发现《唐律疏议》的问答体结构与佛教更为相似。此外,相较于前代法律,明律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性与通俗性,此固与其传播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佛教因为传播教义的需求而在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经济法真正蓬勃兴起,但正如同当初对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问题的大讨论一样,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诸多争论。从2003年至今,中国的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理论研究已历经十年之久,但仍旧属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关联分析和历史梳理等方法,厘清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相关概念和争论焦点,试找出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研究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6.
态度问题曾数次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随着系统论思想被引入态度研究之中 ,人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法论思想来看待态度问题 ,对态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进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观点和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9,(4)
一、台湾法学理论的发展台湾的法学理论研究在50年代初,由于人才奇缺,当时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都集中在唯一的法科大学——台大法律系。早期的法学人才缺乏尤其是长期以来受到“政治禁忌”的影响,法学理论研究总的看来发展是缓慢的,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湾留学风气渐盛,远赴欧美、日本攻读法律的学者与日俱增,这些年轻学者回台湾后,便成为台湾法学界的中坚力量,法学理论研究才有一定的发展,现将40年来台湾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以来,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有了迅速发展。本文在对"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目标、功能和态度进行初步探索和思考后,提出了民国新闻史的研究对象是民国时期新闻事业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加以认识,民国新闻史的研究目标是再现历史和探寻规律,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评价历史和借鉴当下,以及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态度应是历史和辩证的态度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金刚塑像、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此两处情节皆有来历.从唐至宋元时代的文言小说及民间故事中探其源渊,则“倒拔垂杨柳”源于密宗“大力金刚”的“拔拄”系列传说;“打毁金刚”则源自民间“罗汉戏耍金刚(塑像)”的系列传说.正是因为佛教传说所提供的素材及佛教文化的熏染,鲁智深才显得如此神威凛凛、奇伟异常.  相似文献   

20.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