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时代潮》2001,(19)
秋天又到,看那飘零的落叶,心中就想起分别50多年在台湾生活的四叔。50多年了,四叔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脑子里越来越模糊,但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四叔是1948年离开祖国大陆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毕业后去了台湾,当  相似文献   

2.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3.
海那边的山     
俗话说:仁者乐山。但不知是因仁而乐山.还是因乐山而仁,总之我喜欢山。 许是从小就和山打交道,对山有一种奇特的情感。每到一地,若有人说去爬山,总是欣喜得不行,因每个地方的山都不一样.每一个不一样都会使你难忘。 这次去台湾,原本就是一份惊喜,到了台湾又去爬山,就欣喜若狂了,去爬的是台湾的最高峰,东北亚的最高峰——玉山,这惊喜、欣喜简直是喜不自  相似文献   

4.
柏连学 《台声》2007,(7):71-72
如果你到台湾没有去过台北迪化街,你只能算是到岛一游,不能真正了解台湾,更别说了解台湾历史。当我走进台北迪化街,置身于繁华古雅的小巷,仿佛历史的烟云从我眼前拂过,我感到是那样地熟悉,又好像是那么地陌生。古巷空街,不知又响起了谁的脚步,他或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总之我是迷上了这条神秘而斑驳的小街。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9)
<正>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军人。小时候别人爱听摇篮曲我爱听进行曲,但是有首闽南歌他会唱给我听,因为他的故乡在台湾,那时的我听不懂歌词里的意思,但是却很喜爱那个调子。外祖父常常给我讲他童年的故事,也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我对台湾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渐渐长大以后,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和台湾偶像剧,我对台湾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建林 《台声》2014,(11):50-51
<正>经过数载岁月的洗刷、历史巨轮的激荡,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字迹的古老石碑,至今仍然保留在台湾澎湖马公的天后宫,字迹斑驳,却清晰可辨。它是台湾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通石碑,向世人昭示着沈有容的赫赫战功,更是将一颗高贵不屈的灵魂镌刻在了台湾人民的记忆里。戎马四十余载的沈有容,有十几年的光阴镇守在福建沿海。正是在这期间,他曾率军三次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功地保卫了台  相似文献   

7.
高雄日记     
随手翻翻我过去当海员时的《航海日记》,有一段去台湾高雄的经历一直未能成文。以前觉得这段经历也就如我当海员时司空见惯的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没啥新内容。以后又觉得它关系到海峡两岸关系,不好写,就是现在拿出来,虽说帮助读者对宝岛台湾加深了解起不到多少作用,但可让读者体会一下17年前我去台湾时的心境。  相似文献   

8.
感谢生命     
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眼看着要捉的蜻蜓飞远了。3岁的我怎么也弄不懂,一向灵活的双脚怎么突然不再听话。母亲将我抱进医院,医生诊断,我患的是急性类风湿。从此这病魔便与我如影相随,直到如今。 终于告别了无知的孩童生活。我和小伙伴们一样背起书包,开始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火苗似的红领巾飘扬在我的胸前,那是我童年最大的自豪。直到一天,黑板上的字迹在我眼中一片模糊,我才隐约地感到,人生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追忆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二年了,由于他与子女间缺乏交流,也很少关爱我们,所以我不太去想他。大年三十那天,带着儿孙去父母坟头烧香,看到父亲的坟墓已是杂草丛生,墓碑上的字迹已斑驳脱落,我不由得从心底里生出诸多悲凉和感伤。记忆中,父亲身材又瘦又高,瘦削的脸上戴着一副深度眼镜,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蓝色中山装,胸口别着一支钢笔,说话声音宏亮。听母亲讲,父亲出身于清末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20,(18)
正2013年大三第一学期,我来到台湾台中的静宜大学,开启我交换生的学习生活,以前曾多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现在终于实现了。高中时候迷上看台湾的综艺,看《娱乐百分百》里面小猪小鬼讨论的台湾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学生了没》里面聊台湾的大学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台湾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时大陆到台湾旅游还没有开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台湾的场景。高考过后的时候已经开放了跟团游,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在许多公安业务、技术档案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级领导同志用铅笔书写的批示或下达的命令。由于铅笔字迹易于模糊和擦掉,这样就给文件档案的存放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保护文件上的铅笔字迹。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能解决保护铅笔字迹的问题。 1.方法原理利用纸张表面施胶方法,在书写有铅笔字迹的文件表面施上一层薄薄的胶膜,从而  相似文献   

12.
信箱     
愿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写此信是为了告诉你们我刚写了一封信给台湾的蒋经国要求台湾政府回归祖国。并随信附上《周报》一期,上面登有告台湾同胞书。希望他能通情达理。无疑他会把我逮捕起来,如果我到台湾去。当然我永远不会去台湾。如果我的愿望能实现,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告诉他,我七七年六月访华时的所见所闻与我在学生时代在广州所看到的一切多么不同。加拿大A·S·H  相似文献   

13.
王珏 《台声》2022,(17):84-85
<正>2016年的时候,我离开家,从一个富也不富但足够安逸的江南偏北的地方,来到了中国东南的厦门,一个很靠近台湾的地方。到福建是我真正接触台湾的开始,一晃已是第6年。大学期间极其懒散,奉行万事只图“我喜欢”,也就没接触到什么。只记得有个好友去台湾交换学习,我再三叮嘱她照顾好自己,她微弱地回我“没事的,我都不敢在这里提及任何政治立场。”一番波动后再入校园,偶遇了学校里的一位台湾老师。  相似文献   

14.
速读     
《人民公安》2009,(6):11-11
“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犯罪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如利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高科技产品进行恐吓勒索、诈骗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从而掩盖了犯罪事实、扰乱了侦查工作,给文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人平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下面就是一起传真文件字迹检验的实验。 一、情况介绍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份,深圳胜南实业有限公司给我单位传真来一份手写体的传真信件;不久后又寄来一份产品材料,该信封上字迹是手写体。初步观察,发现传真字迹与信封上字迹在书写水平等宏观笔迹特征方面符合,就对其进行一次检验的实验,确定二者字迹是…  相似文献   

16.
章健  王跃 《两岸关系》2003,(3):65-67
一位上海小伙东吃一小碗、西吃一小碟,他的朋友又在叫他,“小朱,快到这里来尝这种没吃过的……”,“我都快吃饱了……”。后来,小伙子对我说,“因为还不能到台湾去旅游,所以,就想在这个展会上把台湾的小吃尝个遍……”  相似文献   

17.
叶晓媛 《台声》2014,(9):88-90
60多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去了台湾的大陆同胞,从此被一道海峡阻隔,此后绵绵几十年是对大陆亲人望眼欲穿的思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台湾同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祖国大陆,从此与台湾的亲人天各一方,他们将青春和汗水留在了大陆,却饱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有些人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我的外公陈景山,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却又有着传奇一生的台湾老人,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自己家乡的台湾老人……  相似文献   

18.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19.
梦乡行     
詹志芳 《台声》2008,(1):39-41
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听到父母叔叔阿姨们无数次地讲台湾的碰柑有多大,掉到地上就破掉;鱼有多鲜,全部是银亮亮的;台湾比大陆先进等等。但妈妈又说到了上海才知道天外有天,大陆的世代书香人家是台湾不能比的。这些矛盾杂乱的说法,让我不能形成正确的对台湾的印象。前年10月底,我公公在台湾去世了,早已离我而去的先生廖秋忠的大哥帮我和女儿办了奔丧的手续。终于在去年3月,我带女儿奔向那魂牵的梦乡。  相似文献   

20.
张方远 《台声》2022,(22):108-109
<正>6月20日,大陆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和人民。消息传到台湾,媒体也有做报道,也让笔者忆起他那首《我的祖国》在台湾政治夹缝中被传唱的过往并带着兴趣去寻找乔先生与台湾社会的一些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