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久很久以前,孟子跨越千山万水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子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正色道,“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这样上下因袭、人人只顾攫取一己之利,国家就危机四起了。“王何必日利?亦仁义而已矣。”  相似文献   

2.
《易经》中没有仁义,《易传》却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把仁义当做人道之根本.通过溯源可知,仁义基本不是儒学首创、很可能是非儒学派提出的,在经过孟子多方面合理调整发挥之后,仁义成为了人道的根本.《易传》如此表达,显示出在儒学立场上对非儒学派积极而合理的回应,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4.
远近之间辨义利──孟子与梁惠王之争新识钟家栋《孟子》一书,以“孟子见梁惠王章”开卷。孟子见梁惠王问以利,孟子辨以义。义利之辨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一时一事之辨,而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永恒的辨题,从中折射出每一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古往今来,尽...  相似文献   

5.
论语之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6.
文风四题     
水有深浅,山有高低,文风亦有优劣之分。用平易语说实话,是好文风基本而主要的标志.亦是我国文风的一个好传统。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孟子说:“言无实不祥。”  相似文献   

7.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8.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白译: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每天还要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相似文献   

9.
<正>一般而言,一本著作的首篇或首章非常关键,它通常反映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比如,《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开篇,足以概括《大学》主旨。《荀子》亦是如此,其以《劝学》为首篇,并以“学不可以已”2为《劝学》首句,这与荀子的重“学”思想是一致的。依荀子,人性本朴,学以成人。在此,“成人”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几乎等同于“全人”“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11.
于晨 《创造》2013,(12)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老有所养”,连续成为党的代表大会向人民的郑重承诺.每个人都有年老的这个阶段,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回避.人到了老年以后,如何让老有善终、老有所养、老有颐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关注的民生问题.2300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孟子的养老观念,也是孟子盼望的民生.  相似文献   

12.
王屋山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禹贡》)而得名。“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屋山闻名久矣。《国语》云:“禹封九山”。何谓九山?《吕氏春秋》曰:“会稽、太山、王屋、首阳、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相似文献   

13.
陈抗行 《小康》2005,(1):3-3
“小康”,曾经是这样一个概念:熟悉但又遥远,清晰但又模糊,物质但又精神……孟子对梁惠王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为古人之“小康”境界,颇具量化指标,然而,毕二千年之封建社会,终究无由兑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遂以其明确而丰满的内涵,如朝阳般灿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4.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5.
以邻为壑     
白圭曰:“丹(白圭之名)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  相似文献   

16.
张广宇 《群众》2013,(10):31-32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在8月6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了,提倡他的复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张岱年指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陈腐传统主要有两点,一是等级意识,所谓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二是儒家学说的空疏倾向,割裂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联系,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其实固然不应追求私利,但是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还是必须讲究的。我们现在要弘杨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其中包合古代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中国伦理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有四点:(1…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8,(3):42-42
【原文】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矣,遂不得见。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君子之学的主要开创者。其中,《论语》学而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理解孔子论学的主要文献依据。然而,由于语录体的言简意赅,缺失语境,很不容易确切解释。学界对“学而时习之”的不同解读,造成对儒家君子之学的具体工夫进路产生分歧。近年来,潘德荣教授基于其对中国哲学传统中孔子诠释思想的理解所提出的“德行诠释学”,为理解孔子本人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根据德行诠释学中立德弘道的价值导向与以“行”成“德”的实践路径,《论语》“学而时习之”章不仅具有学以成人(君子)的中心思想,也契合从德到行再由行到德的德行诠释学理念。而分析“学而时习之”章的句际逻辑关系,可以为从德行诠释学视角理解“学而时习之”章提供合理性证成。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把孟子哲学体系划入主观唯心主义阵营。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一) 要把握孟子哲学体系的性质,我们先来剖析一下他的“天命观”。《孟子》讲“天”共八十多次,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含义: 一指自然之天。孟子说:“且天之生物也一本”(《滕文公上》)。义说:“天之高也,星晨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上述自然之天虽然在《孟子》中为数不多,却集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