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3月11日11点30分,"长城和钟"第一次在"世界尽头"的南极长城站响起,同时修复落成的长城站1号栋修复工程,作为"南极历史遗址与纪念物保护地",计划建南极科考专业展览馆,来自苏州的诸多文化产品被收入展览馆内,在南极开启了一扇苏州窗。而打开这扇窗的正是苏州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苏州市科普促进中心主任朱利荣。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九三学社社员、南昌大学余万霰教授随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2009年3月,他顺利完成4项科考任务回到祖国。他在南极的科考工作以及其间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爱国、求实、拼搏、创新”的南极精神。  相似文献   

3.
蔡如鹏 《今日广西》2008,(10):76-79
4月15目,“雷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弓1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侣目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称南极是一座巨大的“记忆库”;它记录了冰川时期、火山爆发,以及风雨在不同年代间所起的变化。这些“记忆”就像密码一般被收录在冰块和尘粒中,“诉说”着地球千年气候变化的真实现象。其中有给厂类发出的警告,关键是看科学家能否破译它的“密码”。美国内华达州的冰川学家泰勒,为了破解这个“密码”专程前往南极钻洞至冰原底部,取出冰层中心不同深度的冰粒,其目的是研究地球气候的变化。4年前,他在研究北极格陵兰岛冰层核心时发现,气候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剧变。大约在11000年前,格陵兰岛的天气突然变得冰冷异常;可是在15…  相似文献   

5.
一位名叫王刚义的冬泳爱好者,在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乔治王岛附近海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耐力,创下了一项在南极冰海中持续游泳时间最长、距离最长的世界纪录。他本人也因此成为继“南极潜水第一人”的刘宝珠、徒步横穿南极的秦大河之后,又一个把名字写进南极探险史册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南极洲对大家来说是陌生的,那是一片亘古的土地,90%终年被冰雪覆盖,是世界上惟一一块保持着原始生态的大陆,它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南极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南极考察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派出考察队赴南极洲考察,目前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48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我国的南极考察起步于80年代初,分别于1985年在西南极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1989年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在邓  相似文献   

7.
追寻企鹅     
揭示企鹉 3000年奥秘,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孙立广负责的课题组独创“企鹅考古”法新取得的一项南极科研突破性成果。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英国《自然》于2000年 10月 19日,首次发表我国极地论文《3000年企鹅数量记录》,“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法新社”等国际主要媒体都纷纷予以报道。这一创见,引起了极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开拓了南极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4,(6):54-54
1985年10月,英国科学考察队在南极观察站发现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空洞”(臭氧浓度极低区),从而引起了公众对臭氧耗竭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已于1984年11月20日乘“向阳红十号”考察船离开上海港,前往地球最南端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将在元旦前后登上南极大陆,建立起第一个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届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将成为继美、日、苏、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之后在南极升起的第17个国家的国旗。中国的科学家于1980年首次登上南极大  相似文献   

10.
“他的专业是生物科学,他的岗位在小学课堂。但他已经成功地跟随中国极地考察团赴北极进行了3个月的科学考察;现在,他正带着全校师生的梦想在南极长城站进行科学考察。张凯亮,中国第一位登上南北两极的小学教师。”在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们给张凯亮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1.
王海青 《文明大观》2001,(11):104-105
2001年10月16日,我拨通了袁绍宏的电话。两年前坐他的船先去南极再去北极,很投缘,成了朋友,只是1999年9月从北极回来后,各忙各的,没有再见过面。问他近来在忙什么,电话那头,先传来他爽朗开心的大笑,然后他说:“还能忙什么,还不是南极的事,下个月15号,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队要出发了,我们正在备航呢。”  相似文献   

12.
南极点即南纬90度,地球以及南极洲的最南端。南极洲面积约1410万平方公里,整个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气候酷寒,是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1859年1月,挪威人布尔率领的一支探险队登上南极罗斯海西北的阿德尔角,是谓人类征服南极洲之始。此后,人类开始进军南极腹地。1901年英国南极探险家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率领南极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冲刺,经过3年奋斗,终于到达南纬8217’,此系人类当时所到的最南点。1911年12月,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到达南极点,然而折返时却因气候恶劣和缺乏食物不幸…  相似文献   

13.
顾德宁 《群众》2023,(14):66-67
<正>南极是一个因极少有人类活动而充满神秘且精彩的地方。从发现南极,到设立站点开展科学考察,仅有200多年的历史。进入南极是不要护照的,也不需要办理任何入境手续。我乘坐挪威海达路德邮轮公司的“前进号”进南极。船没行多久,广播里通知,按照《南极条约》和挪威法律的要求,船上所有乘客都必须参加登陆说明会并接受登陆行装的真空消毒。  相似文献   

14.
有幸在全国首次“海选”中获得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资格,前往南极中山站参加科学考察的人,可以说是千万人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九三学社社员、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唐德培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7日,滨城大连,春光融融,轻风宜人。这天,南极勇士王刚义,与辽宁省大连南关岭监狱监狱长高鹰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横渡南极,北极,挑战人体极限的勇士,为什么来到了监狱,他和高墙内的服刑人员,发生了什么样动人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6.
南极的启示     
南极没有污染,空气好极了。那里的景色是独特的,也是迷人的。晴天的时候,蓝天白云,与湛蓝的海水,覆盖白雪的山峦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不久前,我应邀去了一趟南极。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五六十个国家,但从来没有去过南极。我第一次对南极有点了解,那是在1972年至1977年,我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多次参加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会议。阿根廷、智利靠南极近,他们的与会代表曾经向我介绍过南极的情况。南极和北极不一样。北极没有陆地,只有冰雪;而南极则有陆地,面积很大,有1390万平方公里,生物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显然,南极对人类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南极科考20周年。自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12月30日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我国已经组织了20次南极科考。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条件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事,是漫步地球的两极。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断出,南半球应当有一块大陆。近代以来的人类科学考察,不但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断,而且发现,北极与南极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北冰洋的形态,与南极大陆非常吻合;北冰洋…  相似文献   

18.
南极之旅     
光荣赴南极为国争誉 南极——这块地球上“最后的土地”,至少已存在了一亿年。但是,它的被发现,仅是一个半世纪前的事。 1859年1月,挪威人布尔率领的一支探险队率先登上了罗斯海西北的阿德尔角。此后一百多年来,人类不断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南极。遗憾的是,当美国、日本、苏联、澳大利亚、阿  相似文献   

19.
芝风 《中国减灾》2008,(5):57-58
2007年11月23日,著名邮轮“探索者”号在南极设得兰群岛海域与冰山相撞,船体破裂进水,严重倾斜。由于救援及时,包括两名香港乘客和一名内地乘客在内的154人全部脱险。  相似文献   

20.
李希文 《群众》2008,(11):38-39
今年的9月20日,是苏州极地科普馆开馆的日子。这个极地科普馆建在苏州市沧浪区吴门桥街道润达社区居委会的三楼,是全国第一个建在社区内的极地科普馆。隆重而简短的开馆仪式后,闻讯而来的居民们鱼贯走进300平方米的展馆内,倘佯在帝企鹅、阿德雷食鹅、贼鸥标本,南极石、南极水、南极地衣等实物以及“雪龙”号科考船和船载科考直升机模型之间,驻足于生动详实的图文展板及影像资料前,细细解读着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南北极世界,了解我国开展极地科考事业25年来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