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这位出身贫苦的开国皇帝,少时曾饱受元朝末年官吏贪污腐败之苦。大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朱元璋不惜用历史上罕见的重典打击贪官污吏。  相似文献   

2.
日前,湖南省郴州官场再掀地震,被百姓讥为“坐直升机上升”的宣传部长樊甲生被查处,此窝案因行贿买官、贪污腐败竟波及158人……  相似文献   

3.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天灾,百姓生活很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者百味药也。民间有句俗语‘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  相似文献   

4.
从立法者的指导思想看,反洗钱法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用立法反腐,从法律上明确打击对象,这让大众从心里感到踏实。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行为,为监控贪官洗钱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也就是这部法带给我们百姓最大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5.
从立法者的指导思想看,反洗钱法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用立法反腐,从法律上明确打击对象,这让大众从心里感到踏实。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行为,为监控贪官洗钱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也就是这部法带给我们百姓最大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6.
从立法者的指导思想看,反洗钱法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用立法反腐,从法律上明确打击对象,这让大众从心里感到踏实。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行为,为监控贪官洗钱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也就是这部法带给我们百姓最大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7.
从立法者的指导思想看,反洗钱法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用立法反腐,从法律上明确打击对象,这让大众从心里感到踏实。如果能从源头上控制贪污腐败行为,为监控贪官洗钱编织出一张天罗地网,也就是这部法带给我们百姓最大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8.
<正>朱元璋认为,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为推行教化,朱元璋费尽了心思。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1,(4)
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治国安邦。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大明律》制定后。又颁发了《大明律例》,并发了《大诰》。让天下百姓户户备有一本,地方官员在乡间集会宣讲,为的是使天下人遵纪守法。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2012,(18):14-15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司法不公正问题、贪污腐败、暴力拆迁、官员承诺难兑现等消蚀着中国民众对个别地方政府的信任,部分百姓在谣言面前,宁可相信谣言而不相信政府。于是,面对热点事件,只要是涉官、涉权的都会出现"不  相似文献   

11.
传说当时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家便举家庆贺:又活过了一天。既然腐败的原因是元朝时的“精神污染”,朱元璋认为归根结底的办法是思想教育,既然和风细雨式的“化民成俗”不起作用,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次强制性的全民思想教育活动,用大量血淋淋的案例警示官员和百姓。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深受百姓拥戴和称颂,成为一代清明君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勇于并善于治贪倡廉。现撮其要者如下:其一,抓要害,正“上梁”。治国之道,重在治吏,官吏不廉,国家必乱。朱元璋深谙此道。他认为,治贪倡廉的关键在于先正“上梁”,因为大官不廉,小官自然贪婪,这叫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反之,大官不贪,小官自然清廉,这叫源清而流必洁。因此,大官要做小官的表率,京官要做外官的楷模。于是,朱元璋在治贪倡廉上,  相似文献   

13.
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后来居然打下了江山,这都是给环境逼出来的。这不是“平民皇帝”又是什么!既然是穷人出身的皇帝,对百姓总应该好点。现在让我们揭开史书…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反贪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其 《湖湘论坛》2004,17(2):39-41
民本思想是朱元璋反贪的思想基础 ,他深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道理。因此 ,他痛恨残民害民的贪官污吏 ,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 ,对贪官污吏实施残酷无情的打击。但朱元璋也重视对腐败问题的综合治理 ,尤其注意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与监督。朱元璋反贪的成效十分显著 ,而其教训也十分深刻。朱元璋反贪的经验与教训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吸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前百姓对公务员有一些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似乎公务员就是高官厚禄的代名词,这实际是对公务员群体的误解。除了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领导,还有许多基层公务员,他们工作很辛苦,工资并不高,手上也没有什么权力,这些公务员是大多数。之所以群众对公务员有看法、有意见,实际上是对少数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憎恨,这部分人虽不多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梦狼》写一个知县白甲,贪婪非常,收受贿赂无数,并以所得钱财进贡上司,以求升迁。其弟闻讯赶来劝谏他,白甲说,兄弟居住于茅屋之中,不懂得“仕途之关窍”。“黜陟之权(即官职罢免晋升的权力)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这则故事,虽然写于三百年前,今天读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方悟贪污腐败,竭民以逞,贿赂成风,原来与“黜陟之权”在谁手中的“仕途之关窍”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出身寒微,长于乱世,饱受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之苦。他曾说:“每见州县长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者,罪之不恕。”所以,朱元璋于1368年登上皇帝宝座后。吸取元朝昏乱、法度不行、吏治腐败的灭亡教训,着手进行法制建设,试图严刑峻法,整饬吏治。他亲自主持修订《大明律》,制《明大诰》,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其手段之残酷.态度之坚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8.
精神的力量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下了一道死命令,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的,要受“剥皮揎草”的极刑。然而明代官场的贪黩之风,后来竟成无法抑制之势。相比之下,轩輗的廉政形象就显得凤毛麟角了。  相似文献   

19.
要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就要从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着手。工委干部克服种种困难,为村民拉电灯、装自来水管、整治环境卫生,赵述岛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当地百姓知道,自己的家园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今年33岁的渔民詹达兴,在赵述岛打渔已有17个年头。今年,他打破17年的惯例,第一次留在岛上过年,与他一同留下的还有另外34位渔民及渔家儿童。而在七连屿工委、管委会成立之前,守岛过年的渔民从未超过8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元末明初朱元璋对西南地区的统一战争,论述了土家族土司对朱元璋的 归附以及朱元璋对诸土司的处置策略。对其中一些记载不一的归附时间、所设土司的头衔等问题 作了相应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