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家族题材小说创作,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文学景象。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族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和精神资源,同时家族题材小说在主题选择、情节设计、情感抒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演示着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流露着创作者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  相似文献   

2.
张君  陶柱标 《桂海论丛》2007,23(5):61-6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现象越来越关注,文学界出现了一大批反腐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反腐小说热".反腐小说的题材和主题是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折射和反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从它的利益观视角来分析和解读反腐小说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剖析各种腐败现象,提高反腐败和拒腐蚀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篇人情小说,当肇始于《金瓶梅》。《金瓶梅》基本上抛开了依傍史传和说话题材的结构框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创作,在小说结构上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题材和人物的变更。《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或是神魔小说,基本上是选择重大历史题材作为小说结构框架,以史传上有名的人物或是民间流传甚广的英雄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人情小说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从普遍人当中选取典型,无疑能更加真  相似文献   

5.
颜湘茹 《求索》2013,(7):152-154
《蛙》在此之前荣获茅盾文学奖,其独特的文本构成与文中"姑姑"的形象都备受研究者关注。有人认为小说探讨了生育,关注原罪和救赎主题,但也有人认为小说只写了一出庸俗惨剧。本文认为,《蛙》力图描述新中国生育史,讲述了核心人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生育介入手段下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视角细读小说,会发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前、计划生育政策后和2 1世纪三个时期,生育其实始终没有脱离传统的父权制生育观掌控。  相似文献   

6.
杨宗红 《求索》2012,(1):195-197
掘藏、银走与悭吝是话本小说物欲叙事中三个常见的母题。明清商品经济的现实语境,使"掘金"、"银走"与悭吝母题与金银的流通性产生了密切联系。拟话本小说中关于这三个母题的叙事隐含着民众对于金银作为货币流通性的朦胧认知,在此基础上,以财行善者被褒奖,悭吝者则被贬斥。金银的流动性、财富的命定性、义利的共生性等观念参与话本小说的物欲叙事,是商品经济发展使然,也是民众对于金银流通性需求使然。  相似文献   

7.
尹季 《求索》2005,(3):154-155,153
20世纪家族题材小说,从题材、人物、叙事基调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进行了阐释,试图寻找中国国民摆脱自身和外力束缚的抗争意识和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8.
刘慧珍 《求索》2012,(9):190-191,172
杰克·伦敦的小说主要以荒原上的人和动物为题材,其主题具有多重性,例如励志、批判等。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则这些小说也可以解读出各不相同的生态寓意来。具体来说,有"适者生存"、"人类中心"、"英雄情结"、"回归自然"以及"和谐共处"等。这些主题被寄寓于"文明"与"蛮荒"相互斗争的题材之中。作者试图告诉人们,斗争的结果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双方终将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9.
何京敏 《理论月刊》2004,(10):108-111
女性小说是女性理想性的投射,是女性本质的倒影。女性小说在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倍受关注。 女性作家因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女性小说题材不同、视角不同、风格不同,使得当代女性小说自身凸 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1930年,由于历史语境的剧烈变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遭遇冷落的局面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张天翼的小人物题材小说通过对新语境中国民性改造主题的观照与书写,以及在"向上爬"小人物形象身上实现的社会和文化批判,宣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在场,这既是一种独立的姿态,又是一种给予民间大众话语的善意警示。  相似文献   

11.
政府工具成为 2 0世纪 80、90年代西方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本文介绍了政府工具学的兴起、主题和意义在当前我国 ,加强对政府工具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家刘醒龙的小说《天行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展示了我国乡村教育和民办教师的现状。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植入了象征手法,起到了诗化小说的意境和语言的作用,有助于小说的主题提升和人物刻画。  相似文献   

13.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14.
佛经对支解复形故事多有绘声绘色的描绘,一般模式为:某人躯体被支解分裂为几部分,尔后又恢复原状,但于生命却无影响。此类描写为六朝文人吸收,形成小说中的支解复形母题。该母题在六朝之后的小说中时有出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时期的读者。  相似文献   

15.
何悦玲 《思想战线》2011,37(1):117-120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关系,是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如果说汉魏六朝时期,小说作为"外乘",与"史"存在着内在精神上的同质性与文化谱系上的相似性,那么至唐代"有意为小说"始,人们的认知开始发生变化,充分关注到小说的本质特征——虚构。自宋元以降出现白话小说以来,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与"史"的疏离,小说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面目与性格。  相似文献   

16.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桂琳 《青年探索》2017,(4):83-89
"青春"一直是电影钟爱的主题。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可以作为青春电影再次勃兴的一个标志。从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开始,一大批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不断涌现。《致青春》和以往青春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由一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的,同时它也开创了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为青春电影的一股热潮。本文聚焦由网络青春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一批青春电影,这些新型的青春电影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的诞生及其主要内涵。这种青年文化与网络这种新兴媒介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孟庆延 《求索》2022,(1):126-134
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口述史并非普遍的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作为个案研究往往被认为缺少普遍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共产主义文明"为研究问题意识的口述史研究传统却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力量。2019年,周晓虹主持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研究项目启动,将有关"现代中国"的研究主题从革命推进到了建设。以这两种不同的口述史研究项目为聚焦对象,从问题意识、理论传统与分析路径等角度讨论其内在差异,会发现这两种研究传统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内在具有一致性,从而共同构成了面向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谱系。  相似文献   

19.
《梦珂》、《第一炉香》和《小城三月》是同一母题的三篇小说,它们透露出迥然不同的叙述声音,与丁玲、张爱玲、萧红的生命体验形成彼此参照、互见文意的对话结构。  相似文献   

20.
龙晓燕  王文光 《思想战线》2003,29(1):103-108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封建时代的研究是自发的 ,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和浓厚的政治色彩 ,缺乏客观性。 184 0年以后 ,西南民族史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 ,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以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 ,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以及学术著作、论文不断涌现 ,西南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类进入 2 1世纪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只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地拓展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西南民族史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