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学张家钊中国古典诗学包括古代诗论、文论、乐论、以及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它源远流长而内容丰富。从先秦时期《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这一著名的诗学纲领,到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古典诗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古代...  相似文献   

2.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傅毓民 《理论月刊》2005,2(9):131-133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也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突破了前人的藩篱,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说--听模式,确立了性格结构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成为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标志和转折点,从而最终确立了其在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檀小舒“言志说”发端于先秦时代。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舜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这个被朱自清称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纲领”的论说与先秦儒家学说完全合拍。孔子曰:“...  相似文献   

5.
《太平广记》注重采集和纂录古代小说文献,提升了小说的地位,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品的传播,它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古代小说研究方面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为后人从事小说文献的整理、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张晓丽 《前沿》2011,(4):169-173
本文通过对现代小说评点较有代表性的贾平凹"知情者""自发者"评点系列,以及吴中杰对鲁迅小说评点概观的展现,总结中国小说评点叙事现代转化的趋势所在: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心细如发的评点渐渐让位于宏观阐释;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感性之言渐渐让位于纯粹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生机勃勃的情感点评逐渐让位于现代评点的理性剖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的导读者、教授者身份在现代转变为导读者与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9,(3):131-133
新时期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完美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融合起来,达到了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形象真实的内在统一,焕发出“真实”的光芒。首先,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以重大的历史真实事件来结构小说;其次,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塑造了一批真实的历史人物;最后,新时期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文本中营造了真实、浓厚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8.
陶陶 《理论月刊》2006,(6):118-121
先驱论者大多认为古代诗学审美意识的自觉始于六期,其实,古代审美意识的自觉自先秦两汉始已勃然兴起.探究先秦两汉诗学审美意识的崛起,这是我们研究古代诗学审美意识的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源头.这个时期的诗学话语建构主要表现在言志、言情和言美三个方面.言志和言情话语主要是偏重于内容特征的建构,言美话语则倾向于表达这个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审美意识或形式规则.  相似文献   

9.
林楠 《政协天地》2012,(5):62-64
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对宇宙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恩格斯曾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期,诸子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将诸子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相似文献   

10.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大致可以分作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来观照。  相似文献   

12.
毛杰 《求索》2014,(11):136-141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小说绣像并非总是仅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而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作为图像的存在常常具备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与价值。如果我们从小说史实际出发,兼顾口头及书面这两种小说叙事方式,那么绣像对于小说叙事的具体干预至少包括其对说唱伎艺的参与、对文本的建构、对叙事之触发与辅助这几种具体方式,这大体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绣像参与叙事的主要方式,亦是我们以图文关系、图绘内容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叙事内在机制考察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张俊福 《理论月刊》2022,(8):154-160
本土化是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词和核心理念。但是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关切到小说理论建构及阐释话语体系内转的复杂过程。本土化的核心在于对民族精神的体认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民俗性视角的审视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生成语境及其自身文体发展演变的特殊形态,以追本溯源的形式来确证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文化基因,从而为其回归传统文化语境、传统精神内核、传统民族特质的本土化研究思路提供一种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4.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5.
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求索》2007,(1):150-152
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先秦儒家认为,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6.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彝文金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文金石始于先秦 ,及至明清而达顶峰。分为丹书、铭文和摩崖碑刻。先秦至明初为单纯的彝文 ;明清时期基本为彝汉文合壁 ,且以墓碑为最多。彝文金石的价值 ,首先是研究彝族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其次 ,彝文金石内容的含盖面很广 ,是古代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三 ,彝文金石的文化内函非常丰厚 ,是研究古代彝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心理 ,低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等文化层次结构 ,特别是研究古代彝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群体有氐羌系统、百越系统、百濮系统。至秦汉时期,氐羌系统中分化出了叟、昆明、(?)、摩沙、巴、蜀、邛、哀牢、滇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后来逐渐繁衍分化成今天的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在考察龙文化与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关系时,我们发现,龙对西南古代民族群体的影响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西南古代各民族群体便兴起了崇龙之风。在此,仅就龙与西南古代氐羌系统的联系加以探讨。 一、龙与远古氏羌 氐羌是先秦时期活动于甘青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民族群体,甲骨文中有“羌方”、“伐羌方”、“往羌”、“羌妇”、“获羌”等名称见载。殷商时期,受商族所支配,如《诗经·商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中国是一个地处东北亚大陆,资源丰富的内陆性国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以宗法家长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儒家纲常伦理学说为统治思想,以皇权神圣的专制主义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饶有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的内涵。1.从先秦的法治思想到封建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先秦时期作为显学的法家学派提出了法治思想。韩非子说:"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商鞅说:"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言不中(合)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能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更明确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董雁 《理论月刊》2005,(12):136-138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古代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是人情小说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本文通过俯瞰人情小说的发展,追溯它的源流演变,从中勾勒出才子佳人的形象发展、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套式与美学特征,以及此类小说最终衰落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