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树群研究员撰著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学风”的最终成果,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学风理论与实践为主线,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学风建设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的结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必须认真总结党的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作者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学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主观主义学风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思想作风 ,其基本特征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主观和客观相分裂。在主观主义学风的影响下 ,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多次发生过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 ,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严重危害。因此 ,反对主观主义学风是我们党在思想战线上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李砚如 《前沿》2002,(11):10-12
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 ,学风反映党风。历史和现实都清楚地告诉我们 ,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态度问题 ,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党风的集中体现。能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是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理论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说到底 ,学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建设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 ,一向倡导加强和改进全党学风建设 ,把树立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作为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解决的“第一个主…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党的思想建设进行了新探索 ,作出了新贡献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推进理论武装 ;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执政理念 ;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壮大、发展的历程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独创性地形成了一整套毛泽东建党理论。“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一建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是一个首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应是我们党建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说:“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党的学风,是实事求是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党的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学风好,我们党…  相似文献   

7.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的情形下召开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不仅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军事路线问题,而且开始反省政治路线中的"左"倾错误,会议还客观上推动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以遵义会议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并成为一支成熟的政党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接连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探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预防和克服“左”的错误,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相似文献   

9.
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就把学风问题作为“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在跨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学风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并要求全党必须在学风上有个明显进步。那么,新时期学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在学风上有明  相似文献   

10.
王春红 《传承》2013,(12):28-29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接连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探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预防和克服“左”的错误,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再到爱国统一战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卓越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把中华儿女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统一战线成为党的一大法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再到爱国统一战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卓越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把中华儿女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统一战线成为党的一大法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伍揆祁 《理论月刊》2007,4(9):20-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比较正规的研读马列主义的学校”.它的创办与马克思中国化有不解之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审视它.就会发现其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风直接体现这一原则,其结果是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其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是我们研究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经验结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客观实际,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反之,什么时候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那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毫无…  相似文献   

16.
和宝军 《传承》2010,(9):12-13
博古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失败,但最终又以克服教条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而终其一生。他的思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一段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郑景昉 《前进》2002,(1):15-17
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内在联系,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性任务。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这是继邓小平同志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之后,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出这样的观点,一是因为我党八十年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赵治亚 《传承》2011,(28):6-7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几位中国共产党人之一,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博古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失败,但最终又以克服教条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而终其一生.他的思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一段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郭淑兰  曹富雄 《求索》2010,(2):83-85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了“发生一发展”说、“本质一特征”说、“结构~功能”说等不同层面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