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2.
湘西特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沈从文的自然人格,与自然契合的人性是沈从文的创作理想。但沈从文欣赏的自然人性是具有强健生命力的人性,沈从文希望湘西人性的自然纯朴能保留在民族的血液里,未来的人性既纯朴自然,又积极有为,能应对环境的挑战。为现代背景下的湘西精神寻求出路,乃至为民族精神的重建、为人类的远景凝目是沈从文创作的潜在意图。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构筑的都市世界——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沈从文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都市世界,也许略嫌夸张。尽管沈从文写下了众多的都市小说,但同其他描写都市生活的现代中国作家相比,沈从文提供的都市世界并不完整,并不典型,那些真正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生活场景、社会网络、人物形象并未进入沈从文的艺术视野,读他的都市小说,反而使人觉得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十分隔膜,缺乏深切的感受与体验。不过,我们又必须承认,沈从文用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  相似文献   

4.
冯雷 《协商论坛》2017,(9):59-60
提起沈从文,人们总会想起他的故乡凤凰,会想起他笔下的“边城”.其实,单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沈从文和北京的关系其实也非常密切.86年的生命中,沈从文有49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可以说,沈从文大半辈子都住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苦辣酸甜. 从“边城”到京城 每年,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慕名到湖南凤凰去,为着是寻访沈从文的“边城”.而在1934年,沈从文去乡18年、重返湘西之际却悲哀地发现家乡处处显出社会变革的痕迹,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相似文献   

5.
按沈从文的思维逻辑理解沈从文,重要的在于理解沈从文通过艺术探索所体现的精神追求。上世纪20、30年代无人理解沈从文创作中艺术情感的真实性,40年代人们指责他创作追求虚幻无聊的形式主义。实质上沈从文的创作过程就是其精神追求的过程。其创作生涯中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精神探索的一次冒险,每一次冒险的同时也伴随着艺术上的新突破,由此留下了他各个不同时期精神转变过程中艺术探索的精彩之作。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7.
贺亮明 《求索》2011,(5):215-216,22
本文认为沈从文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围绕都市人道德品质的沦丧、都市人生命力的萎靡和都市人欲望的物化等三个层面进行。文章指出,尽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但他对城市的怨恨和愤怒并不是完全地否定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恰恰是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成就了现代意义上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8.
孙英馨 《求索》2011,(3):198-200
中西比较视域下沈从文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20年代末至50年代、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后期至今。第一阶段的研究无突出主题,具有非系统性和碎片感,是印象主义式批评;第二阶段成为沈从文评论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所确立起的学理性以及人文主义批评思想是本阶段主要特征,夏志清、金介甫等人的研究极大提升了沈从文的世界文学地位;第三阶段的研究文化意味浓烈,关涉到弗洛伊德思想、尼采和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基督教文化、卢梭的自然审美观和现代性等问题;平行比较主要在沈从文与福克纳和哈代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9.
央泉  陈忠平 《求索》2007,(6):186-188
沈从文和梭罗沈从文以其颖脱不群的人格和独树一帜的文风成为了现代世界文学中的两株奇葩。本文通过比较,论述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作品流派、人格精神、生命追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进一步对比研究其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探明了根源。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与水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理论月刊》2010,(1):137-140
水崇拜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自然宗教,在沈从文的故乡湘西楚地尤其盛行。沈从文及其文学世界无不镂刻着湘西水崇拜的文化痕迹。沈从文的性格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出水的特质,渗透出水崇拜的文化气息。沈从文的创作大多以水为背景,讲述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并且形成了一个以水为中心的水崇拜文化系统。云、雨、风、虹等水的衍化意象,鱼、船、碾坊、吊脚楼等水的周边意象,以及祈雨等民俗意象也参与了这一文化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形成其短篇小说独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沈从文采用了以外聚焦叙事偏移的叙事聚焦模式。这样 ,他的作品既达到了理智、冷静的艺术效果 ,又避免了读者解读作品的主观随意性。正是这种聚焦叙事模式的运用 ,使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与师相遇,与书相遇相遇是人类最美好的词之一,我十分喜欢“相遇”这个词,世上一切美好都从相遇而来。江苏有一个高邮县,那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读书时遇见了国文老师高北溟,是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见的。正是高老师——他们学校那首校歌的歌词作者,带着汪曾祺走进了最初的文学世界。若干年后,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沈从文和朱自清的学生,也是沈从文最喜欢的学生。沈从文对于汪曾祺来说当然十分重要,汪曾祺不遇见沈从文可能成不了一代作家,但是今天我要更确定地说,他在小学五年级遇到的高老师,对于他,也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随沈从文个人经历而展开的心灵冲突模式及其消解模式的转变、作品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变迁 ,将沈从文的人生旅程、心理历程和创作过程综合性地划分为“在”与“是”的冲突、“在”与“不是”的冲突、“亦是亦不是”的双重冲突、“时在时不在”的双重冲突等四个阶段 ,并从被忽略了的“热情”和“悲痛”的角度 ,对其心理与人格作了整体观照 ,厘划了沈从文的围城情结和边缘人格的特性 ,揭示了其人生足迹、精神走向与创作心理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15,(7)
<正>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提起现代作家不提沈从文,是失礼。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奇迹,只读过小学的他,用笔杆子打出了天下。提起沈从文而不提《边城》,就是失策了。《边城》是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中民情粗犷强悍,民俗淳厚善良,充溢着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  相似文献   

16.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吴正锋 《求索》2013,(11):132-134
沈从文对其作品的文体分类具有其独特的观念与认识,他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等传记与散文归并为"小说"或"小说游记",人们对他的《七色魇集》及其《青色魇》的文体分类表现出歧见,都显示了沈从文文体综合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文体分类的突破。沈从文对其《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集的排列既有重要收获又存在破绽和瑕疵。后人对沈从文作品新编集的结集安排及其集名的拟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8.
胡国威 《求索》2008,(7):182-184
沈从文的小说抒写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沈从文十分赞赏那种生命的原始强力,追求生命的自然和本真状态,对其小说的阅读即是一次对生命存在的理想形式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废名和沈从文系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两人的乡土小说在构建方式上都带有诗性的特质。废名长于诗性智慧的锻造,沈从文则长于诗性生命的礼赞。对两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的研究,既有助于加深对京派作家群体性艺术追求的理解,也可一定程度上丰富对废名和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书宇  张然 《前沿》2012,(15):192-193
沈从文是新文学启迪下的“爱与美”的信仰者和实践者,高唐女神即是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爱与美”之神.本文通过对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原型分析,解析高唐女神分别在湘西少女、妓女、情妇和寡妇形象上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