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自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命题之后,如何诠释道德的实在性及道德认识路径成为认知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任务。《论语》作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其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仅蕴含了对道德实在论的确认,同时也通过“学”与“乐”的关系阐述,使情感体验成为道德认知的有效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君子不愠”避免使儒学陷入情感主义伦理学的泥潭。  相似文献   

3.
两种相悖的伦理话语:罗蒂与哈贝马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蒂诉诸于“技术理性”的“无原则的伦理学”和哈贝马斯诉诸于“交往理性”的“普适主义话语伦理学”,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吁求着不同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的对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分歧,到现代元伦理学的认识主义与非认识主义、直觉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争执,无不与对伦理学对象的不同理解直接相关。伦理学必须不断地依据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来探寻道德的意志自由的实质,以及意志自由的道德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曹刚 《湖湘论坛》2009,22(5):6-8
隐私权被普遍规定为一种宪法权利。这个事实的背后,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选择,即人道、和谐和正义,用庞德的话来说,它承载了“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理想”。伦理学需要以此为依据,来回答宪法为什么应当保护隐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俊敏 《求索》2007,(5):229-229
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园地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在英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但中国伦理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向玉乔博士的新著《西方元伦理学》(2006年3月以笔名“向敬德”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的历史演变过程、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一种“元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是“元哲学”?“元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各国哲学界的看法是众说纷纭的。“元哲学”这门学科在学海中崭露头角,是与包括“元数学”在内的各种“元理论”的问世直接相关的。“元数学”的概念来源于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对整个数学的基础研究。他主张使整个数学基础成为高度形式化的无矛盾的理论系统。这种有关数学形式化的系统,即是“元数学”分析的对象。“元数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得到各国数学界的普遍承认。随着“元数学”的出现,其他“元”学科,诸如“元伦理学”、“元美学”、“元哲学”……也纷纷问世。例如,在《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的第七章中就详尽地阐述了“元伦理学”的含义。该书的作者L·J·  相似文献   

8.
张会永 《湖湘论坛》2002,15(5):83-85
众所周知,西方伦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了紧张的冲突和急剧的转向。在这一冲突与转向中,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都受到严厉的批判。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得到极大张扬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受到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和克尔凯廓尔的个体体验说的挑战;康德的形式主义道德律令受到舍勒的实质的价值伦理学的修正;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在克尔凯廓尔那里变成了孤独的个体;基督教伦理学的仁爱、赎罪观念被尼采贬斥为“怨恨道德”、“奴隶道德”。总之,近代以来的基本价值观念诸如理性、上帝、本质和整体性都被怀疑和…  相似文献   

9.
李义天 《求索》2005,(1):107-109
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通过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来论证保护自然的理由。但凭“内在价值”,不能证明自然物是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而只能证明是享有基本权利的“权利主体”。承认自然物拥有基于“内在价值”的基本权利,既能课以人类保护自然的义务,又可以避免契约主义和能力主义的权利观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困境,并更彻底地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齐贵云 《求索》2012,(2):114-116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相对于普遍受到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而言,斯洛特独辟蹊径,从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寻找一种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斯洛特利用当代心理学关于移情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印证休谟的移情观念,并且以移情观念为基础来发展和完善关怀伦理学,使之成为一种既能解释个体性道德问题,又能够解释公共领域、政治领域道德问题的全面的当代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13,(2):58-58
【快递业每年或被收超10亿“邮政基金”】已起草完毕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以后快递公司揽收同城、异地快递将分别被收取0.1元/件和0.2元/件的“邮政基金”。  相似文献   

12.
伦理“普遍物”与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红 《求索》2007,(12):130-132
伦理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物”。作为政府而言,它也是一种“普遍物”,而且政府“普遍物”的现实表现就是其公共性。公共性是政府所固有的首要特性和核心价值。由这一特征和价值出发,可以更明确地说:政府是一个公共组织,其基本内涵是凭借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实现政府的公共性,不仅是政府的政治责任,而且是政府的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实现政府的公共性关键在于维护公共权力的伦理合理性和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所强调的正义原则被认为是一种压抑他者,抹杀差异性并缺乏关怀的彻底同化的道德普遍主义。面对后现代主义者的批评,哈贝马斯从正义与团结的视角阐释了话语伦理学不但尊重个体的权利,还保护主体间的善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袁玲红 《理论月刊》2007,1(4):46-48
正义伦理是现代人推崇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它存在三大真空地带:忽视人类相互依赖的普遍经验;忽视传统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忽视了家庭生活领域的价值。关怀伦理学分别从人己关系方面注重推理与情境分析相结合对单纯进行抽象的道德推理的超越、人与人关系方面“关系自我”对“抽象自我”的超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有机论对本质主义机械论超越了正义伦理,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用唯物史观看,任何伦理原则,实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特定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作为生产及交换的市场经济生活)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不可能是纯粹个人头脑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均是“公共生活伦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明确区分“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作为反映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意志”概念,以抗衡伦理上的个人至上主义。在我国,一方面是道德行为被看成个人良心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出现了“公德”与“私德”的区分。近几十年来,社会伦理学日渐取代个体伦理学,其中,当代新政…  相似文献   

16.
刘明杨  文金福 《传承》2007,(6):127-封3
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是历来许多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当代经济学基于自利行为假设,以功用主义为取向,导致了经济学中的伦理考量严重失衡,结果只能是导致经济学的“贫困化”。他以为,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将行为的伦理考量纳入经济学之中,实现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反本质主义及其引发的“后现代思潮”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思想历程以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哲学面对这种“否定之否定”,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扬弃,即在其营造的“多元普遍主义”格局中,既怀有普遍性理想,又不固守排他性立场,以此对现代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作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及现实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近代西方伦理学理论流派。苦乐情绪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唯快乐论的人性假设构成了功利主义的基石。边沁在快乐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功利原则。密尔则在贯彻功利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苦乐原理”作为功利主义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派生其它功利原则的基础。透视“苦乐原理”,我们重新审视人性、快乐、利益与自由等问题,并探析近代西方功利主义的“苦乐原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君武 《湖湘论坛》2001,14(2):68-70
西方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各个时期的西方伦理学家们所普遍标举的根本理念和各个时代的普通西方人在道德实践中所普遍信奉的根本原则。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伦理文化呈现出以下基本精神特质:个体主义 (含利已主义 )、快乐主义 (含功利主义 )、人道主义 (含人本主义 )、多元主义 (含虚无主义 )。   第一,个体主义,又译个人主义。它是人们在伦理学和道德实践的核心问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上所采取的一种态度   一提起西方伦理文化的精神特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体主义。确实,个体主义是西方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邓名瑛 《湖湘论坛》2003,16(3):55-56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的伦理学研究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平台 ,这导致了我们所讲的理论伦理学或伦理学原理 ,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原理” ,即它不能为我们现在所规定的应用伦理学提供带有普遍性的指导 ,而应用伦理学显然也不完全是对现行理论伦理学所提供的“原理”的运用。为证实以上结论不虚 ,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证来说明。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 ,是发生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论争 ,即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透过这一论争 ,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现有伦理学原理之诠释力的缺乏。众所周知 ,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 ,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