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事主体制度是所有民事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具有确定社会生活资源和利益归属的功能.当今各国民法理论和立法均将自然人和法人作为民事主体,而对非法人团体能否作为民事主体则众说纷纭.本文在反思我国非法人团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立法赋予非法人团体民事主体地位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至今经历“人可非人”、“非人可人”以及“非法人团体可人”三个阶段。其间,民事主体制度呈现“范围不断扩张”的特征。我国法律承袭大陆法系传统,采用了德国传统的自然人与法人二元主体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已不符合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对之进行调整。传统民法对“理性人”假想及民事主体一律平等的构想忽略了民事主体实质上的不平等,学界和立法都体现对民法人丈回归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立法中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错位、再审事由重实体、轻程序、再审时限和次数、再审方式和范围不明确。要转变立法指导思想、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明确再审事由、时限和次数、方式和范围 ,以推动民事再审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4.
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民事检察监督的对象,拓展了监督范围,增加了监督手段,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监督范围泛化、监督方式单一、监督对象错位等不足.本文在介绍我国民事检察监督的立法沿革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此次立法的利弊得失,明晰该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中遇到的设立难、税收优惠难、监管难等问题,在法律和实践中没能进行科学分类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这一难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法律上按照权利义务一致原则、抓大放小原则、高效便捷原则对慈善组织进行分类规制。在设立方式上,要明确登记设立和注册设立两种形式;在组织规模上,应当将慈善组织分为较大规模慈善组织、一般慈善组织和小规模慈善组织并实行不同的规制模式;在组织形态上,明确法人形式和非法人两种形式。由于慈善法刚刚颁布,目前立法完善的最佳路径是对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伍治良 《理论月刊》2005,(3):106-108
21世纪的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现代化,呈现出自然人主体范围的扩张化、非法人团体的主体化、法人分类结构的开放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试析民事管辖权异议制度中的几个程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军辉  李蓉 《求索》2010,(2):138-140
我国民事管辖权异议审理程序的立法存在主体不明确、客体含混不清、审理模式行政化等缺陷。这些立法上的缺陷在司法实践中带来了诸多问题,有必要进行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蒋晴 《新东方》2006,(12):48-50
合伙的法律地位问题为学者们提出各种观点开辟了一个绝佳场地,涉及的范围从合伙组织的产生发展过程到合伙与自然人、法人等的紧密联系问题。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观点使用的措辞是合伙组织“是不是”民事主体,这显然不够准确。——“是或者不是”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很大程度上由立法决定。本文拟从民法学的层面讨论合伙组织承担民事主体资格的能力问题,也就是“能不能”作为民事主体的问题。一、关于这一层面的几种观点及评价1.合伙组织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其论据是:第一,合伙在商品交换中能够以字号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即能够作为一个独立交换者…  相似文献   

9.
民事特别程序基本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民事特别程序已日益落后于时代需要,亟需修改和完善。其中,关于如何选择立法体例、科学界定其调整范围、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等特别程序的基本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国家的相关研究资料和立法轨迹,为我国特别程序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媒体搜索     
正立法民法总则草案出炉将直接影响你的生活据人民网6月27日报道,在6月27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民法总则草案被提交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分11章,包括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期间的计算、附则,共186条。换言之,几乎所有在民事商事领域进行的行为,都要接受这部总则内容的规范。草案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胎儿视为具  相似文献   

11.
公益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而无偿向公益团体或其他法定组织机构捐赠资金或实物的行为。但社会主体向临时机构所做的捐赠和社会主体向特定受益人所做的资助不属于公益捐赠。社会募捐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以救助、摆脱困难为特定目的,向特定范围或全社会不特定人发起捐赠款物,用于救助特定受益人或不特定受益群体的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快慈善立法。慈善行为的法律规制是慈善立法最为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郭丽媛  胡吕银 《理论月刊》2007,(10):159-161
我国立法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上使用了非法律意义的"农民集体"的概念,使法学界对此产生了多种理解。本文认为农民集体是具有较浓团体色彩,介于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即非法人团体。其组织形式则类似于法人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检察院抗诉权的规定,阐述了现行立法的缺陷及其对检察机关行使抗诉权的影响,并从抗诉期限、抗诉范围、抗诉主体及再审法院、抗诉事由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现行民诉抗诉制度的几点建议,以期民事抗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作。  相似文献   

14.
江必新  刘润发 《求索》2008,(1):84-86
由于环境立法的滞后尤其是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缺陷,客观上要求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因此,以民法的社会化为视角,系统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现状与不足,加强其立法完善,实现民事救济制度的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民事立法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之债请求权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定,对于这一作法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比较两项请求权的定义、性质、特征,论证了物上请求权独立于侵权之债请求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国的民事立法建立物上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相分离的民事权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立生  彭涛 《前沿》2010,(18):108-110
我国199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就已经确立了民事抗诉制度,但在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事抗诉制度的存废一直颇受争议。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司法现状来看,为了防止司法腐败、维护司法的公正性,民事抗诉制度应予保留,且应完善,不宜废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民事抗诉制度缺陷的反思,结合两大法系典型国家在民事检察等相关制度上的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民事抗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执行监督做为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改革创新和工作延伸,在我国对民事执行监督立法还不完善的今天,在实践中对法院执行难、执行乱起到了积极的制约和缓解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民事执行监督的探索和实践,就建立民事执行监督检察权运行机制谈谈粗浅认识,旨在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民事非讼程序和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两大基本形态,民事非讼程序针对民事非讼事件而设,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功能。我国现行立法没有非讼程序这个概念,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是民诉法中的特别程序。非讼程序仍存在立法体例不得当、基本原则缺乏、裁判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因此需要调整非讼程序的立法体例、整合其存在状态、增设基本原则、统一裁判方式并完善非讼程序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和解制度规定得非常简单,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应用困难。应该从理论上明确诉讼和解的性质,在立法上从和解的时间、和解的方式、和解的效力、和解的瑕疵范围和救济等方面对诉讼和解制度进行具体的构建,并通过完善我国的审前程序更好地促使诉讼和解达成。  相似文献   

20.
代艳丽  付立明 《求索》2013,(5):181-18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均没有做出明晰的界定。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界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可以认为业主委员会不是法人,也不是独立的非法人组织.本身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独立参与诉讼活动。这种状况不利于城市社区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引入“业主团体”概念,理顺业主委员会和相关的业主大会、业主团体等之间的法律关系,科学合理地规范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