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2011年,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在方旭手里变成了独角戏,方旭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这很像著名话剧演员曾被人们称为“话剧皇帝”的石挥,1950年,石挥也是自编自演自导了电影《我这一辈子》.方旭说,这版黑白片《我这一辈子》他很喜欢,石挥的表演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尽管这部电影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改编得很不成功.“《我这一辈子》小说中很多极其重要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那是艺术家的遗憾.”方旭说.  相似文献   

2.
山旭 《法制博览》2010,(15):20-22
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相似文献   

3.
有个人即将到一个县挂职担任领导职务,在赴任前,他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当然是希望老师能给自己提出点忠告。老师从书房里拿出一部《论语》:“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就送你《论语》吧。”  相似文献   

4.
一个神秘人物又“神秘”地返回了生活。七九年上海民办刊物《民主之声》,负责人是他;八○年,发起成立“民刊学会”的,也是他。他曾自凑班底,竞选上海南市区人民代表,这成了当年的“爆炸”新闻。这个神秘人物,姓傅名申奇,原是上海动力机厂工人。五年前,他被控犯“反革命煽动罪”,判刑七年。今年七月,他被提前释放。找寻他的人在问:傅申奇在哪,近况如何? “我在自建的‘炼狱’里!”这位平常、普通的三十二岁男子深沉地说,“我在民主、宽容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5.
阿庆 《工会博览》2008,(22):45-45
在史书上权万纪是个博学清廉的好官.可是一部《贞观长歌》让他变成了贪财好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坏东西.相比之下,《大汉天子》里的汲黯还不算冤.他的道德品质没有被“戏说”.只是智商被“戏说”成了“二百五”.汲黯在剧中是专门为主父偃准备的配角.似乎什么也不懂.以便反衬出主父偃的睿智。  相似文献   

6.
梁景丽 《工会博览》2014,(15):49-49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美男子,就像《蝴蝶杯》戏文里唱的“好一位英俊的青春少年”。他心灵手巧,小小年纪就在大队里开拖拉机,挣得工分比大人都多。  相似文献   

7.
“我很怕写字,这次写自传是‘被逼’的,写的话就要吹牛.”没想到,坐在面前的曹德旺先澄清他著书的初衷.他亲笔撰写的新书《心若菩提》刚刚铺入市场.“这本书里我没有写自己的缺点,因为是为了(公司)宣传.”曹德旺浓重的“福清普通话”会让你不自觉地认真聆听,他说话依然坦诚直率.  相似文献   

8.
当他掏钱出来结饮早茶的帐时,我发现这位富翁有一点同我这穷记者相似:身上没带多少钱,既没有常见的大钱包里那一迭大钞所表现的厚实,也没有常见的挥手而出的万通、牡丹、长城卡所表现的潇洒。他笑笑说:“我身上钱不多。通常也不吃早餐,一天只吃两顿,中午?一个饭盒而已。”这就是广州城里的一个身家数千万下属企业达17家的私营业主。《南风窗》的老读者也许还记得创刊号上那一篇文章——《投个眼风给巴黎》,说的是几个个体户自费  相似文献   

9.
两对父与子     
元旦,市政府大楼显得格外宁静。基建委主任办公室里,副主任董明训在伏案挥笔。桌面上还摆着一份《进一步开展建设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建议》,这是市民成极、张冬楣、成大均参加“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的建议书,几天前南风窗杂志社转来请他评议。他同园林局韦国荣副局长交换过意见,现在利用节日作个答复。他很认真,对建议书中的二十条建议逐条分析,那些建议已实现,那些建议正在做,那些建议很好,将在规划建设中采纳……一口气写了八、九张纸。写着写着,他想起自己的儿子。几个月前他去国外考察归来,儿子到火车站接他。一见面就塞给他一张报纸,得意地说: “爸爸,我得奖了!”“你得什么奖?”这孩子一向调皮,和表扬沾不上边。“我给市长提建议。”  相似文献   

10.
“厉股份”谈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批经济学家站在风口浪尖为改革鼓与呼。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当年“厉股份”与“吴市场”(吴敬琏)并称。去年,“厉股份”转向城市之外,走访了10个省的农村,到民间去寻找股份制的自发版本,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献言。“两会”期间,《南风窗》在厉以宁主持政协小组讨论之前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拒绝了反思改革的话题,只愿意贡献出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我关心三个问题”《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您最近的兴趣在哪里,比如在“两会”上的…  相似文献   

11.
琐忆父亲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在我的父亲朱丝纶先生离开我们47年之后,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矩”的博大精深……我家厨房兼餐厅,大约40平方米。南边是锅台,东边堆槎柴,西边和北边摆上竹橱和餐桌,西北角上有个半截楼。  相似文献   

12.
最初吸引我的是书的副标题“华尔街的12个经典故事”.对于金融,实际操作我一点儿都不懂,可是我看过《华尔街》《华尔街2》《华尔街之狼》这些电影,隔靴搔痒半懂不懂一些金融的运作.然后我又看到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推荐这本书.比尔·盖茨甚至说,这是他读过的最好的商业书.我就想:理由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南风窗》2005,(7)
在中国,我的书竟会畅销“令我惊讶的是:在中国——这个大多数人甚至不吃奶酪的国家,《谁动了我的奶酪》竟然会成为畅销书。”斯宾塞·约翰逊7年前写的“奶酪”,至今仍是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在推出新作《礼物》而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说,“有人给了我一份名单,上面列有这本书14个不同的中文版本,甚至在上海还成功上演了取材于此事的戏剧。”  相似文献   

14.
七岁:十四岁: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五岁:四十五岁五十五岁:六十岁:“爸爸了不起,什么都懂!” “好象有时说得也不对……”“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假如爸爸当年象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北京的刊物办得不错,大家要求订《十月》。”“要么订一年、半年,哪有订十个…  相似文献   

15.
杨媚 《工会博览》2010,(16):40-42
印象中的李光洁,是《走向共和》里的光绪帝,《特殊使命》中的巩向光,还是《记忆的证明》中的夏明远、《杀虎口》中的白朗。然而在热播职场剧《杜拉拉升职记》中,这个总在戏里出现的倔强“硬汉”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500强外企中风度翩翩的职场精英——销售总监王伟。对于这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李光洁认为:“开始我也觉得找我演王伟不太靠谱!”  相似文献   

16.
晖晖 《工会博览》2010,(4):53-54
闯荡中国九年,矢野浩二终于在2009年底的古装喜剧《熊猫大侠》中实现了自己两个宿愿:一是拍一部喜剧,二是演一次中国人。自从2001年加入“北漂”一族至今,从《烈火金刚》里的毛利大队长到《小兵张嘎》中的日本军官斋藤,从《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到《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里的山岛赳夫等等,他无不以“鬼子”的面貌出现,以至得名“鬼子专业户”。而今,浩二不仅演艺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还跨界当上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9,(3)
李鸿章的下场 张群(天津南开大学) 《南风窗》去年12月号的“独家策划”“回首中国改革2000年”里列了一张表,“改革家的命运”,李鸿章与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一起名列其中,李还被称为“最后一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传统’改革家”,而在“命运栏”里,李则被注为“被骂为‘卖国贼’”。 仔细阅读此表,觉得多少有点不妥。 首先李鸿章是否可以被称为“改革家”?我想从他办洋务的积极及成效来看,多多少少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但坦率而言,把李鸿章排上中国改革名人一览表中,便显得有点勉强。他的改革功绩甚至不能与张之洞等人相比,只不过是官做得大一些而已。就以办洋务而言,曾国藩、张之洞都出过不少力,而恭亲王奕沂更是颇具改革意识与魄力的人。还有一个没有被列上此表的林则徐,我想作者不该是把他遗忘了吧。  相似文献   

18.
搔了一痒     
这所学校是由旧祠堂改成的,我家曾住在祠堂右巷一间房子里。‘大革文化命’那年,学生不来上课,住校的老师也都搬走了,庞大一个祠堂只住着我家六口人。不久,一个工作队搬进祠堂前厅厢房。当晚,队长叔叔便来我家拜访。他一进门就走过来拍我的小脑袋,还伸出他那只鹰爪似的手,在我的胳肢窝里搔了一痒。那一痒给六岁的我留下了温暖的印象。工作队把祠堂后巷一间从未住过人的破房子清理一净。打那以后,我便时常听到后巷传来‘说不说’、‘啊——’以及类似硬物碰到皮肤发出的那种音响。我不明白这些音响到底因何而来,于是有一天傍晚,趁妈正忙着炒萝卜干,我偷偷溜进后巷。  相似文献   

19.
与王群“打交道”,是电影《金镖黄天霸》公映的时候,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那个心黑手辣的“黄天霸”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在见到王群本人的一刹那,我竟把  相似文献   

20.
饮早茶     
《南风窗》1991,(8)
总书记江泽民是扬州人。 5月12日,苏联记者采访江泽民,问及他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江泽民说:我是江苏省扬州人。扬州梅花岭下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谁不说俺家乡好!”江泽民多次引用电影《红日》中的这句歌词,表达他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他担任上海市长时,曾于全市干部大会上为家乡作“广告”,希望上海的企业界、知识界与扬州开展横向联系,“为振兴扬州帮一把力”。一位《扬州日报》的年轻记者冒昧地上门采访,江泽民十分亲切地接见这位“小老乡”,关切地问起扬州的风土物产、人情民意。他还特别问起“金石之乡”扬州的“金石”现状。“扬州的‘金石’老人怎么样了?是不是后继有人?我个人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