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腾 《岭南学刊》2012,(5):59-64
先秦儒家的中庸主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都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渊薮。法治建设的目标,则诉诸西方法治理论谱系的提纯。亚里士多德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斯多葛学派、启蒙思想家与近现代法学家都致力于深刻诠释法治思想,完善法治论框架。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模式,法治发展倚重和谐价值:一方面,现代和谐社会蕴含了法治的必然选择,在继承传统和谐文化之余,应注入法治普世价值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在引介西方法治理念之余,应倚重和谐价值以引导法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问题有着古老的历史了。古代希腊产生过斯多葛学派的代表芝诺的《论人的本性》专著,可惜失传。我们现在只能在第欧柯尼·拉尔修所著的《著名哲学家》一书中,看到芝诺论人的本性的片言只语,他是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出版,第三七四页)。  相似文献   

3.
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十分推崇中国的道家文化,道家思想不仅融入他的人生,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渗透他的戏剧创作,使其作品闪耀着道学的智慧与光芒:如阴阳对立、循环回归、自然无为等观点。奥尼尔从承载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道家思想中汲取甘泉,寻求使人们走出迷茫、痛苦困境的生存方式,并探索西方文明摆脱精神危机的救赎之路。他对中国道家哲学的精神诉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长龙 《前沿》2010,(10):47-50
杨昌济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了他"求实致用"的生活伦理观。他的生活伦理观的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节俭的生活态度、勤奋的劳动品质、自立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亲""孝"以新的内容,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他的这些生活伦理观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法律思想是在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和时局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他的法律思想深刻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封建伦理三纲,宣扬了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西方法律思想。由于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功利目的,使他对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内涵缺乏具体的分析,没有认识到民主的不足以及民主和自由的关系,因而他的法律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不过,他的法律思想达到了中国思想史上极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梁瑜华 《传承》2008,(2):90-9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栽体,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动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西文化环境的不同,其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教育重人性,西方教育重神性;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中国教育重政事,西方教育重自然;中国教育重和谐,西方教育重竞争;中国教育重群体,西方教育重个体.从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的差异进行比较论析,我们可以探讨21世纪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柯仲甲 《前沿》2014,(15):79-81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种解释维度对传统的“经济决定论”发起了挑战。韦伯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等概念及其历史过程进行了精到的解读。同时韦伯还表达了对“理性的吊诡”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审美化是德国当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在《重构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在书中他认为,当今审美化的流行、泛滥不仅仅波及日常生活这一浅表层面,而且它同样渗透进了更深的认识论层次,美学将不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而且属于基础;它的对象不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娱乐的后现代缪斯、直白的经济策略,而且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知,这认知在本原上发端于一种审美的意识——认识论的审美化;并且认为,认识论的审美化便是当代审美泛化的根本原因。反观历史,西方认识论的审美化思想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而在中国,庄子的思想正是认识论审美化主要的理论资源,其认识论与审美观实现了完美地融合。  相似文献   

10.
余冬林 《理论月刊》2012,(1):124-126
郭嵩焘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摒弃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认同西方价值观及其评判标准,忽视文化存在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差异,因而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关于西方议会的描述,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低势位文化、落后、无道)———西方文化(高势位文化、文明、有道)。郭嵩焘没有真正接受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因此他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夷夏观",但也只能在"华夏"与"夷狄"、"有道"与"无道"的思想框架下反躬自省。他所描述的西方议会依然有些似是而非,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凸现其本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而言,这种在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语境下的对西方议会的描述是典型的乌托邦式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基础紧密相关。宗教之所以被信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法律信仰也是人们对社会秩序追求的精神理念。西方社会有今天的法治,与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和宗教信仰所造就的心理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新东方》2012,(1):6-10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家之一,他努力发掘儒家思想与现代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相通的思想内涵,将自由精神看作是一切民族文化创造的根本精神,认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创发了自由社会的人物。为了与现代西方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相区别,笔者将徐复观的自由主义思想称之为“文化自由主义”,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他在将自由放在宽广的文化创造背景上加以讨论,使自由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从而构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话的共通性的正面价值。第二,这种“文化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我的觉醒”或日“自作主宰”,凸显个人意识之觉醒。第三,这种文化自由主义不是不关注政治自由,而是把政治自由看作是文化自由的特殊表现形态,并将政治自由放在德性自由与知性自由的基础之上,使政治自由获得坚实的人性基础与知性的基础。徐复观的文化自由主义有其理论上的优势,但这种自由主义未能区分政治自由中积极与消极自由的不同性质,对于政治生活中个人权利的尊重与落实缺乏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学意蕴;两大文化体系内主流的人性论思想,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本观念,以及各自的传统文化精神,都能在以《圣经》和《女娲造人》为文本的创世神话中找寻到相应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境内外大量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在我国,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进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只是这种影响已然不见了一个世纪前东西方文化正面交锋时的那种阵痛,人们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好莱坞和麦当劳。然而,由于西方文化本身的良莠不齐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泥沙俱下,以及  相似文献   

15.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西方文明大行工具主义之风,盲目套用甚至照搬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过于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在自我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致于出现了精神焦虑、丧失自我以及存在性缺失等一系列现代西方文明难以避免的通病。有鉴于此,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部分有识之士在反思西方文化弊端及其生存性困境时将其目光与视域投向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明体系,从中吸取精神资源,不仅为美国摆脱欧洲心理学影响,也为西方传统心理学研究范式转换等提供了思想资源,道家思想的东学西渐悄无声息地给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与互补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之争问题,自从毛泽东同志自五四时期提出“西方思想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的主张以后,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一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为了指导文化战线上的反对封建文化和买办文化的斗争以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特点,明确地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传统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融合而成的近代仁爱精神成为清末民初革命志士追求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历史价值甚多,最主要者有四:仁爱诉求是革命志士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同境界为革命志士的终极理想追求;尚仁爱国乃革命志士的现实政治目标;崇尚仁政奏响民主共和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王山 《八桂侨刊》2004,(1):55-56
朱兆瑞是1999年年初放弃沈阳市一家大公司优厚的待遇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MBA的,目的就是想真正学会西方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思想,而不单单是学习管理知识。因为要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精通英语的朱兆瑞在国内买到西方原版的书并不困难。所以,在出国前,他就想通过留学,大量地走访西方国家,真正感受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艳 《淮海论坛》2007,(1):15-17
西方哲学中人文主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因素,本文从介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出发,分析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积极因素,借鉴其有益成果,提出了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当代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