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有梦     
《英国达人》是英国最火的一档选秀节目,2009年4月11日,满脸皱纹、头发蓬乱,水桶腰,穿着打扮一看就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苏珊大妈大大咧咧地登台了。有着轻微智障的苏珊大妈带着略显呆滞的笑容告诉现场观众她的梦想是成为著名音乐剧歌唱家时,得到的只是嘲笑。苏珊不以为然,她“目中无人”地唱起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歌曲《我曾有梦》:“我梦到往日的一个梦,那时充满希望,生命有价值,我梦到爱永不凋零……”音乐响起,她那磁性的嗓音让嘲笑戛然而止,一曲唱罢,观众们纷纷起立热烈鼓掌,有些人忍不住擦去感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2.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16):39-39
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百姓”——人家常常这样叫我们。我们自己也常常这样叫,从来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甚王,岂止是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儿。我们还常常感到很舒坦呢。“文革”时,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这权倾一时.却谦称自己为“小小老百姓”,让我们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他真谦虚真平和真亲切.和我们真是一个战壕。然而今天.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却常常感到我已经不总是一个“老百姓”了。甚至我就不是一个“老百姓”,我感到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比方说罢。对于社会,我是一个“纳税人”,  相似文献   

3.
20岁那年 ,我怀着一个拥有城市的“绿卡”梦 ,走出了父母那世代与泥土相伴的家庭 ,走进我现在生活的县城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差点被汹涌的城市浪潮所淹没 ,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圆了我的追求梦。往事如烟不堪回首。1989年 ,20岁的我被招工到一家县属企业做操作工人。业余时间 ,我参加一所高校函授并取得了大专学历。后来 ,厂领导看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块块“豆腐干” ,便相中了我 ,把我调到厂办公室。1993年 ,我又被借调到县直某机关办公室搞文字综合。我除完成本职工作外 ,业余时间依然舞文弄墨爬格子 ,总希望以出色的…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号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理事长沙龙”专栏,有一篇《轮椅上的“侠客行”》,其中,“侠客”刘峥伟先生的“短语”:“别人看咱低低的,咱看自己高高的;别人看咱高高的,咱看自己低低的”,引起过我的强烈共鸣,而且至今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5.
换一个视角看“白日梦” 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做白日梦”成为了我个性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人在开会时进入梦乡。而我则一般在“做白日梦”,神游物外。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习惯帮助我更好地适应了“领导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6.
永春大鹏山麓,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干绕的“乡愁”绳结。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在车上,望着窗外被拉近了的记忆中的故乡,几回回在叔叔余承尧画境中看到的连绵的铁甲山水,他感慨万千地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归乡梦,终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7.
2011年,邓飞告别记者生涯,投身公益,“发起人”这个被他自己形容为“酷”的新职业,也随着他运营的“免费早餐”公益计划,进人了公众的视野。如今,已经成为公益人的他,所做的工作远比“发起”要复杂得多、持久得多。他给自己的警示是“让自己的内心纯粹、诚实”……当“免费午餐”越做越大时我发现我回不去了2011年开始的“免费午餐”计划,是500名记者联合发起的,那次我第一次用了“发起人”三个字,当时给自己的定位是提出者、倡导者。发起“免费午餐”计划时,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当时我参加天涯社区年会,我被天涯网友评选为“年度记者”,而“中国最美支教教师”蔡加芹正好就坐在我身旁。她说她的学生没有午餐吃,她吃饭时无法面对他们渴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8.
《公安学刊》2008,(2):5-5
又是一岁春色好。戊子新年开局之际,在总结去年创业创新业绩,谈及以往艰苦奋斗经历,豁达大度的人总会想到别人,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努力……这种善于加一个“们”的说法,让人看到了一个人的胸襟和境界。  相似文献   

9.
高勇 《现代领导》2014,(5):43-45
1959年3月起.我便被调到胡耀邦身边工作。多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这令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的做事为人.并因此受到很大教育,进而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张志军 《前进论坛》2013,(10):26-2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然而,好多人在追“梦”的过程,希冀都会成为一个个的泡影。要想梦想成真,或许践行才是唯一出路。当然,追“梦”就得投入与付出。对我来说,“梦”与工作,就是一对“冤家”。圆“梦”,就得充电;充电,就要读书;读书,就得付出;付出,就将远离各种“诱惑”。三十五年来,与其说是工作与逐“梦”的频频“撞头”,不如说在逐“梦”的过程中,与时间有了“斤斤计较”的较量。回首往事,正是因为有了践行的恒力,不仅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集腋成裘,有了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具备了不辱救死扶伤的本领。  相似文献   

11.
孔干先生是我在汇文中学(后改名二十六中)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先生渝北长寿人也,四川大学毕业,先参军,后赴朝,1954年归国转业,即分配到了我的母校,教“政治”课,并当了我们初二6班的班主任。1954--2013,整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我们师生之间,从未间断联系,甚至包括在“文化大革命”当中。  相似文献   

12.
段忠玲 《春秋》2013,(6):23-25
一、“文革”风起 陡峭青松下碧溪,君家元在小桥西。 宅依迭岚桃梨外,日暖花香山鸟啼。 我的家乡环境非常优美,条件却十分艰苦,1965年,我进入中学时代。那个年代,升学率特别低,我们村前后三届,只考上我一个学生。我以优异的成绩被牟平七中录取,轰动了乡里,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我家。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我曾是广西话剧团的一名小演员。我首次到北京时,在天安门前仅能“留个影”,因为当时的人民大会堂是不允许随便参观的。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绕着那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走了一圈,真的好想进去看一看那神圣的殿堂,想亲手摸一摸那高大的石柱。然而,在那“火红的年代”里,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只能悄悄地埋藏在心里,等待着春风的来临……1992年4月25日上午9时,我作为医学界的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一个中国农工民主党年轻的党员,终于迈步走进了曾在我梦中萦绕的人民大会堂。走上石阶,我轻轻地拍了拍当年那可望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14.
她——酷“李安得了金熊奖报喜,林惠嘉被电话吵醒还很不爽。”“酷”是李安形容太太林惠嘉的词。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以《喜宴》获得金熊奖时,想着太太支持她这么多年,如今电影获奖要赶紧给太太打电话报喜才对,于是就拨电话回家。当时是美国时间早上5点多,太太被电话吵醒很不爽,“我说:‘我们拿金熊奖了’,她说:‘喔’,我说,跟内地电影一起拿的,她问:‘没有别国参加吗?’我说:‘有,有’,她就挂电话了。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来,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没有一点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田书慧 《前沿》2014,(7):46-48
“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又是每一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领头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着眼,阐述了“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求知梦,创业奋斗梦,价值奉献梦。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刻苦学习,增强学识和技能;应艰苦创业,为建设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汪勇 《人民公安》2014,(12):30-31
<正>贴心的"家门口派出所"是倾注了"情、责、爱"的地方,是用"万千百"、"六必到"、"四个一"、"三个一把"的真情工作换来的信任。2006年,当兵17年的我从邱少云生前所在的部队转业,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我所管辖的咸东社区是一个被城中村包围的老城区社区。初到社区时,社区的状况可以用"四无"、"三多"、"一高"来概括。就是,院落无物业、无  相似文献   

17.
安倍出生在1954年,就他这一代人的境遇,大抵可以用日本歌星美空云雀的名曲《东京少年》来形容,他们“喷着法国香水,嚼着巧克力”“右边的口袋里装的是梦,左边的口袋里装的是口香糖”。安倍本人在评论2013年时也曾用一个“梦”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残疾人》2014,(9):19-19
我们希望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征文启事,能听您讲述“父亲”、“母亲”的故事。亲情,是人类情感中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而一个有着残障人士的家庭,会有着更多的人性瞬间。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曾描述母亲,“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三个梦     
侯松平 《黄埔》2013,(4):19-20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和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一起成就梦想。——我有个大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习近平主席为我们描绘的共同蓝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时,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深知:“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沐浴着新教育的光芒,开始了“完美教室”的幸福之旅。从此,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变得特别,变得深远!我们一天天地进步。我们的梦想渐渐清晰,这个梦的名字叫“心”教育。教室,一个创造奇迹,上演故事的地方。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推广,我们积极行动,朝向“缔造完美教室,创造教室奇迹”的实验里程碑,在“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里,交织着我和孩子们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