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任何社会 ,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社会力量。现代社会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以社会中间层大为特征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我国目前中间阶层的比例还太小 ,社会阶层结构是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 ,这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建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 ,必须大力培育中间阶层 ,自觉地创造形成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并加以解决,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处理好社会阶层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用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社会的阶层结构。从影响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最大的四个因素(收入、教育、权力、职业)出发,可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八个阶层,针对阶层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通过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缩小社会底层的人口规模、促进阶层间关系的和谐,努力促进形成“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及重点把握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应重点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公正、合理的结构;二要加强社会的流动性,健全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三是坚持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尽快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结构转型,我国社会结构会逐步分化,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阶层。为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深入调查研究社会阶层现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基础结构及构建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辉振 《理论前沿》2005,(16):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注重基础结构建设。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保障结构、社会运行结构、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道德结构及其构建关键。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整合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本文在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成员的构成结构和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正确认识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新变化、新分化、新组合、新矛盾,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调控,要通过国家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即国家有关部门应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配套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法律制度等改革,同时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切实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使现行的社会阶层结构由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型向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转变,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社会结构,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稳定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的,最富有盼阶层和最贫穷的阶层所占人数都比较少,中产阶层居多社会才能够稳定。我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中产阶层人数,促进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做多、做大中产阶层就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做好此课题的前提是明确中产阶层的标准。标准明确了,社会结构发展的方向就清晰了。尽量让大多数人达到中产阶层的标准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步骤,使实际工作的方向性、目的性更强。因此,明确中产阶层的标准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行社会建设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首先是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及其外化的制度为西方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制度支持;其次是强大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吸引政策为西方社会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生产力因素,确保了社会的合理有序的流动;再次是一系列利益均衡和矛盾化解机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沟通,规避了社会风险;最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社会利益结构中最不利人群的利益,避免了社会底层的“沉淀”和“固化”,弥合了社会断层和分裂。虽然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甚至相互对立,但是,在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的具体环节上存在着一些“中性范畴”,主动借鉴和吸取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准确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规律,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中间社会阶层占据主流,这样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开掘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作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分析了我国中间社会阶层的结构、分化和演变迹象,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了扩大中间社会阶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从本质特征上看,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而非一元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而非臣民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而非人治社会。如果用“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和谐社会应有三大标志:其一,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而非封闭阻隔机制;其二,公平正义的阶层分配机制,而非贫富悬殊的不公机制;其三,互惠互利的阶层利益机制,而非利益的互损机制。鉴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一要履行检察职能;二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三要不断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论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等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内部一定要由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做支撑,正确处理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是摆在党面前的关键任务.要始终不渝地维护好农民阶层的利益,团结社会新阶层,以人为本,关怀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新 《工会论坛》2010,(6):25-27
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变迁的产物,制度化地吸纳和规范他们的政治参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新社会阶层人士兼具现代性和传统性,这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参与也具有双重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阶层关系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促进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存在阶层之间矛盾比较严重,中间阶层规模较小等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需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建立合理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等促进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建设与和谐家庭建设关系密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总体上讲就是要努力创造一套能够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即和谐的人际关系机制、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稳固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和谐家庭则是要通过家庭成员身心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家庭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中。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不难看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项系统而繁重的工程,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支…  相似文献   

20.
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越来越多地活跃于各种社会组织,自组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是社会经济结构中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新的社会阶层的桥梁和纽带。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带来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