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相似文献   

2.
隔山 《党课》2007,(9):104-105
清朝中期出现了一批宫廷画家,他们采用中国工笔画的工细笔法参以西洋油画的明暗效果和丰富色彩,为皇帝、后妃、显贵们画像,描绘宫廷生活、历史功绩、征战和游猎的情景,深受皇帝和显贵们的喜爱。康熙年间的人物画家郎世宁就是这些宫廷画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清《东华录》云:“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此说虽有偏颇,但并非无据。康熙重“倡廉”,大力表彰清官,虽使一些贪官污吏漏网,却“表彰”出了张伯行、于成龙等一大批载于史册的清官廉吏;雍正偏“反腐”,倚重惩防措施,虽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却埋下官场风气渐衰的隐患。吏治腐败问题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令黎民百姓扼腕,也让最高统治者头痛。在对待腐败的态度上,出于对他们“家天下”的责任感,历代皇帝都防范得很严,也惩治得很重;但在整饬吏治的方式上,皇帝们中间却分出“重反腐”和“重倡廉”两类。明太祖朱元璋立重典、动严刑,…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宦司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5.
尚志发 《奋斗》2008,(1):59-59
皇帝读书,大体两种,一种是自己读,另一种是听别人读。这是由于他们个人性格、文化能力之差异决定的。不论是读来的还是听来的,书中的内容对他们总会发生影响。因为他们是皇帝.所以有些影响会关系到国策的制定与改变。秦始皇是读书的皇帝.而汉高祖是听书的皇帝。他们分别以读和听的读书方式改变了国策。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读到一篇题为《请设个“清官奖”》的文章。其文概言眼下我们的清官太清贫,让他们饿着肚子为党为国奉献,于理不公,于心不忍。因此呼吁政府设“清官奖”,以重奖清官,使他们能堂堂正正,潇潇洒洒地做官,反腐倡廉就能腰杆硬实,  相似文献   

7.
"我出身清贫,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对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很了解.他们盼望清官,怨恨贪官污吏.他们欢迎干部说实话、干实事,反对图虚名、搞形式,折腾群众.我认为领导干部最起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要爱民、要为民,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9.
微观     
《廉政瞭望》2014,(20):14-15
【清代儒臣的生存方式】 @袁立:清代儒臣的动物式生存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无思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什么操守、尊严、人格,对他们来说都是不着边际的空话。  相似文献   

10.
板桥霜 《廉政瞭望》2013,(13):32-33
恨贪宫、赞清官,是中国历朝历代民间的共鸣,不过能说出个道道来,却并非易事了。且看9位历史专家、文化学者眼中,哪些是古代四川的好官、清官?(以下为专家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纯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1.
偶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中的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一惯的看法。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主人公就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人活得快活才有意思。谈物质,也许贪优于廉;而论精神,则廉乐于贪。清廉人生,活出坦然。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里…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13.
清正廉明、奉公守法,是为官者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一位真正目光远大的为官者,应当懂得用自己的廉洁去获取名望。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帝王和“明君”都懂得一个道理:吏治废弛,国脉不昌,改朝换代,亡无日矣。所以,他们振兴“纲纪”,整肃吏治,成就了一批清官和铮臣,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这些清官和铮臣,个个一身正气,震慑朝野,皇帝也畏他几分,更成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英雄。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他们高官厚禄,翻云覆雨,尽享荣华,但下场总是可悲的,即便苟全性命,身后只会留下骂名。历代清官都是有…  相似文献   

14.
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5):76-76
官员在任期间是否勤政廉洁,民心自有公论。这一点,从几位清官的雅号中可见—斑—— “二不尚书”。范景文,字梦章,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因政绩突出,升任工部尚书,深得皇帝恩宠。  相似文献   

16.
刘兴雨 《唯实》2007,(1):95-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17.
古时候,尤其是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盛行,官场黑暗,大多数官员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收受贿赂,捞取个人好处。但也有个别官员,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然掌握一定权力,但他们不滥用权、不贪污、不受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被后人称为清官。当然,这些清官不受贿,并不代表没有人来行贿,为了拒绝贿赂,他们想出许多招数来  相似文献   

18.
痛斥贿恶第一人──陆贽刘博文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清官廉交史不绝书,但由于清廉屡遭陷害而矢志不移,又深刻地揭示贿恶严重危害性者,唯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一人。唐王朝自肃宗、代宗以后,官场风气十分腐败。到了唐德宗时,上自皇帝重臣,下至州县小吏,所事唯名与...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贪官容不下清官,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迫害。灭了清官的命,心里固然有复仇的快意,但把自己的美好前途也随着搭了进去,最终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上,有贪官还突发奇想,创新了“有技术含量的做法”,那就是让清官升迁——  相似文献   

20.
正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批准后,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所谓吏,就是皇帝雇佣的官和吏。皇帝治下的老百姓,什么都不用学了,要学,只能跟着官吏学法令条文。对事物的判断,一律以官方的标准为标准,官方的是非为是非。官老爷说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官老爷说话,则以皇帝颁布的法令为准,如果他们出了格,自有皇帝派出的御史来办。这个政策是国策,自焚书坑儒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