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春南 《传承》2004,(2):40-41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反贪是中国古代一大课题,历朝历代毫无例外都遇到了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唐太宗用法简宽而不烦苛,不像明太祖那样用法峻急、苛严,但反贪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贞观时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依据唐代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并结合其它史料,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时期赈灾、防灾和减灾的指导思想、决策过程、社会效果、赈灾的目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民本思想是当时赈灾的指导思想,减灾与赈灾并重是贞观年间最基本的措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贞观时期减灾、赈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史源 《政策瞭望》2007,(5):56-5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位的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人口明显增长,社会生活比较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因此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形成,显然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常以“亡隋为戒”,  相似文献   

4.
夏晴 《求索》2010,(5):210-212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帝王作用的凸显是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尤以梁、陈时代为甚,当政者们参与创作,以帝王之尊赋予了文学创作及其审美以相当的影响。直至隋,文帝不悦诗书,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学,而后的隋炀帝偏爱南朝靡丽文风,重用虞世基、许善心等文人,文学又得以振兴。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历经陈隋、颇具文名的虞世南的选贤任能与文学才华相结合,促成了唐文学以新的发展。然而,唐太宗强调国家治理须靠吏能的"贞观重臣"现象又从另一方面消减了文学之于选贤的权重。于此,以"文儒"视角考察贞观重臣,我们认为,唐太宗治国选贤并非出于单纯的文学才能,他看重的更是吏能。文学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更多是一种君臣的唱和,而并非选能当然之条件。  相似文献   

5.
后世多行文帝法─—记隋文帝杨坚及其吏治张深秋提起封建盛世,人们往往多称道汉代的“文景之冶”与盛唐“贞观之治”。其实,人们往往不知道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的业绩也许并不逊于文、景、唐太宗。他在位期间,不仅国家的富裕程度超过历史上最有名的贞观时期,...  相似文献   

6.
和谐的君臣关系——贞观之治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个时期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把调整君臣关系作为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在唐廷中出现了宽松、和谐的气氛。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他对此作过的多种比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贞观元年 (627年 ),他对侍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里,君臣关系被解释为鱼和水的关系。 贞观七年 (633年 ),襄州都督张…  相似文献   

7.
佐人 《现代领导》2009,(8):30-31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初期常说的一句话,记载在《贞观政要》上。 “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 “要以英雄的崇高思想为镜子检查自己!”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开明皇帝,在缔造“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中,善于以史为鉴,以喻明理,在反腐倡廉上的一些思想很值得今人借鉴。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拥有明珠,没人不觉得贵重,如果用来打鸟雀,岂不是太可惜了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还要贵重,见到金银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唐太宗到大理寺监狱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  相似文献   

11.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封建史上少有的“盛世”,历来备受称道。有关的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但笔者觉得,重新考察一下贞观之治的形成缘由,学学唐太宗君臣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居安思危思想是形成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居安思危思想根源于唐太宗君臣面对隋王朝廷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深怀戒惧,惟恐重蹈覆辙。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太宗君臣间达成了共识,并对整个贞观一朝的施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从谏如流。唐太宗在总结了“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①的教训后,…  相似文献   

12.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唐人·唐字·唐山唐代,是我国古代繁盛富强的一个朝代。唐太宗时,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民族呼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以想见。至唐玄不开地之治,H威人振,足以‘广贞观’比美。从此以后,外D。o人对小响的一切使以“店’‘声称...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14.
王国红 《桂海论丛》2007,23(4):38-41
干部管理制度对政策执行有着重大影响。“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制度增强了地方干部错误执行政策的可能性;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剧了政策失真风险;干部交流制度客观上导致大量的政策短期行为。提升我国政策执行力必须健全公务员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民主任用制以及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5.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其时,“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贞观政要》卷9) ,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贞观政要》1《政体》)的太平景象。贞观盛世的出现,原因固多,但唐太宗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应是最重要的因素。唐太宗是在经历了残酷的隋末农民战争和血腥的玄武门之变后登上帝位的,这使他对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在晚年写的《帝范》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国…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  相似文献   

17.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8.
《贞观政要》是唐朝吴竞编著的。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政的一些言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贞观之治”的政绩和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独具远见的律身原则。所谓“律身”,就是作为皇帝的唐太宗,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唐太宗的律身原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一代政治家、军事家非凡的器识、胸襟和气质,是我国古代领导思想和人才思想中的宝贵财富,对我们今天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加强和改善领导工作,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核制度是整个公务员制度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要使考核取得成效 ,结果令人满意和信服 ,关键又是考核内容及标准问题。包括考核什么和以什么为依据进行考核。一、关于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历史沿革1、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考核制度的雏形 ,那时称为考课、考功等。唐代是我国考核制度比较完备的发展阶段 ,在考核内容和标准方面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四善二十七最”的规定。“四善”是对官员道德水平的基本要求 ,分解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个方面 ,这使对官吏德的考核有了较…  相似文献   

20.
刘后滨 《人民论坛》2012,(34):78-80
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唐朝的统治却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牢固地稳定下来,并且迅速迎来了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没有把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化为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