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从如何实现正义的法律角度来分析我们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层面的一些优势和缺点。来更好的为实现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3.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岗山,开始了中国人民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与法律制度的历史。随着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权的产生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成为中国革命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毛泽东作为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府主席,不论发布的施政纲领和法令,还是制定的政策和办法,都主张在推翻国民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目的性追求,就是"法律的理想";"理想的法律",一是指对法的突然状态的价值模式或设计,一是指对法的实然状态的道德(价值)评价。一个社会选定了法律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接下来就是要将这些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渗入到具体法律之中,使法律成为它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载体。当前,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目标,并相应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法律改革任务。这既是我国现阶段法律发展的目标,也可认为是现阶段的一个理想的法律发展模式。在这一法律发展目标和模式后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法律理想?这是法理学不能不回答的问题。要搞清楚什么是法律的理想,什么是理想的法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理想的法律模式的选择标准如何设定,它应具备哪些实体内容和形式要求,进而才能对现阶段"理想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模式作出理论设计和模式设计,并运用于法律创制实践。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的王琦和李筱丹离婚后,财产分割的官司从一审打到了二审。双方争议的焦点并非巨额现实财产,而是网店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目前,对于网店、QQ账号、游戏账号、网络游戏装备等网络虚拟财产能否转让、分割和继承等法律问题的规范,我国的明文法律规定尚处于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十世纪是一个人类崇尚法治、追求法治的时代,法律已经渗透和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致有学者认为,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要步入一个“法治时代”、“法治社会”,这无疑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与文明。但是,这仅是对现时代政治社会中社会运作方式(或叫做社会治理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表面特征而言的。人类思维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使得我们就不能只满足于对一种表面形式的讴歌与赞美,时代要求思想家、法学家们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马长山 《现代法学》2007,29(2):57-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研究经过了2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成就斐然。然而,在新世纪的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对法学研究以及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这20多年的法学发展进行必要的总结、评价和反思,进而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探索。事实上,自1998年之后,学术界就开始对20多年来的法学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盘点和反思,这主要包括张文显教授等的《中国法理学20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朱苏力教授的《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等等。最近,邓正来教授又发表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长篇文章(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9.
闫国智 《法学论坛》2003,18(5):20-26
平等关系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普遍提升 ,在人的关系中 ,任何一方失缺该意识 ,都不可能有平等存在。法律平等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的统一 ,立法平等是法律平等的本体 ,没有立法平等就没有适法平等。平等是最基本的法的价值 ,也是贯通于其他法价值之中对之具有纠偏、定向作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法律的平等价值的概念、法律在追求平等方面的保障作用、我国法律上对平等权的规定、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平等价值的实现和完善等方面作出阐述,明确法律的平等价值的重要性,坚定追求法律平等价值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一年前修正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增加了“禁止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的条款,曾被乐观地认为是保护妇女权益的“护身符”。然而,修正案实施一年来,全国进入诉讼程序的性骚扰案不足10起。  相似文献   

12.
司莉 《中国司法》2008,(6):66-69
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发展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配套改革显得相对滞后,改革所带来的大量社会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问题变得较为突出。如何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服务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生活》2010,(3):M0001-M0001,3
今年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使得煤电气等能源格外紧张,让久违了的限电限气现象重入我们的生活。异常的气候所导致的能源紧张,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重新调整能源、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体系的问题,一系列的涨价似乎不可避免。最近,围绕着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源、资源类产品的涨价问题,各地相继举行了一系列价格听证会。舆论除了对“逢听必涨”这个现象颇有微词外,对听证会程序上的瑕疵似乎意见更大,“作秀”、“被代表”、“走过场”等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一些地方的听证会上还发生了抗议、扔水瓶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首先从"世界先贤祠"的灵魂与智慧中寻找平等的发源地,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去寻找平等存在的正当性;然后,从中国和国外税收制度的设计上谈谈两种制度在财富平等上是如何进行架构的,同时,通过中外来观察占有社会绝大多数资源的富人们,面对这样的制度建构是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16.
刘小平 《现代法学》2007,29(4):69-71
在我看来,邓正来对“世界结构”支配下之“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寻求,实际上最终走向了一种“社会行动理论”[1]。其中,关于“世界结构”、“特定时空”的论述以及当下中国社会秩序问题的开放,实际上揭示了“社会行动”所由发生的前提、出发点和条件,通过这一“社会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以情感作为基础,并以推进和聚合社会情感为己任。从立法到司法,情感构筑了法典的欠缺之处,并推助法典朝既有目标前行,当我们将情感因素纳入法律之中,我们将发现,依法之治的最好阐释,莫过于法官的良心之治。  相似文献   

18.
与其说提出裁判可接受性是司法裁判的一个规范性要求,不如说它所揭示的实质是司法的信任危机。虽然司法机关采取了包括司法大调解等诸多改革举措,但并未根本上化解这种危机,反而陷入了进一步恶化危机的困局。要突破这种困局,走听众指向的司法改革道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即将听众的价值纳入到司法改革制度空间,从而在整体上推动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律是以情感作为基础,并以推进和聚合社会情感为己任。从立法到司法,情感构筑了法典的欠缺之处,并推助法典朝既有目标前行,当我们将情感因素纳入法律之中,我们将发现,依法之治的最好阐释,莫过于法官的良心之治。  相似文献   

20.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仅是实施法律上的平等,它所要求的权利平等是平等权的根本内容,“实施平等说”存在诸多片面性。以市场经济理论重构权利平等观念,是法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