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红  米丽艳 《长白学刊》2021,(2):141-147
道德榜样叙事作为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总体历史进程中持续展开并不断进阶.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榜样叙事发生了整体性嬗变,表现为:主体从主客二分转向主体间性;本体从单层面转向多层面与耦合化;媒介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和全媒体;环境从现实性转向“虚”“实”交融;思维从单向...  相似文献   

2.
反本质主义与当代叙事的人生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语言学转向,语言透明性与叙事合法性受到质疑。西方叙事摆脱不了主客对立逻辑,以准确的语言穿透叙事的隔阂达到意义本质,形成基于认知客体的知识论启蒙模式;中国叙事则抛开言意对立问题,以主体境界避开语言叙事,形成基于认知主体的道德论启蒙模式。反本质主义对言意关系的清理、对启蒙叙事的消解,昭示当代叙事将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话语,成为主体价值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德在批判用绝对之标准去界定一切差异将统一所有的话语的现代“元叙事”时曾宣明主张,所谓“元叙事”这一理论化的美学核心概念,作为黑格尔的美学思辩思维哲学的必然产物,以及自由解放的“宏大叙事”理论化结构空间,体现为人性的解放其实也是一种“宏大叙事”,这让人们在创作中崇尚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公正、正义,关注和揭示社会政治压迫,关注弱小群体的命运,追求社会理想以及社会解放等等。简言之,所有与政治、社会、公共、群体、阶级、集团甚至是精神、道德相关的题材与主题的美学叙事,都可以被称为“宏大叙事”的叙事范式,虽然有的叙事体现为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表象性叙事,但它都体现为一种书写自我、个人化特性、以及与个人化特性相关的人体、欲望、梦幻、记忆、潜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利奥塔德这种新的美学叙事批评话语语境,使得当代社会的自20世纪80年代延续下来的消费主义批评风格日益变得不可理喻了。这对于消费社会单个的个人化感悟、反思或者狂躁的激烈言说,已经不再是美学叙事的合理化方式了。  相似文献   

4.
游戏与科技“双螺旋”式的耦合共生承载着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内嵌着青年群体游戏消费样态的演变逻辑,剧本杀游戏的具身叙事特性契合了青年新生代对线下沉浸式社交游戏的诉求转向。剧本杀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叙事模式的媒介化,提高了青年游戏体验的交互性、沉浸性。研究认为,游戏沉浸的认知动力机制表现为青年的具身交互,其中青年参与游戏实践的“体认性”能够激发和承载完整的身体体验、嵌入游戏空间的“情境性”能够匹配和叠加主体认知、融入游戏角色的“交互性”能够孕育和释放耦合动力。在主流叙事的文化实践中,实践-认知图式应成为主流叙事嵌入青年文化的新范式,要以身体在场的回归启动青年完整的身体实践,通过情境叠加叙事触达青年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认知耦合交互中释放青年文化共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化媒介的发展,网络小说IP的跨媒介改编与跨媒介叙事逐渐成为一种富有潜力的新型改编模式。通过对《坏小孩》到《隐秘的角落》这一改编个案的研究,指出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互文性为原则,以构建跨媒介叙事为最终目标,通过差异化的改编策略为文本提供更多可供解码与延伸的互动空间,推动IP不断向多媒介扩张。同时指出,目前国内的跨媒介叙事需进一步延展故事世界观、建构相互关联的文本系统、推动“世界”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充满内涵的,其叙事表现着党的领导水平与宣传能力,影响着政党权威与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从叙事观念的形成到叙事话语的互动,形成了叙事范式逻辑。革命叙事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形象重要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叙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记忆与叙事书写,更影响着当代党史研究的历史认知与政治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7.
李鹏飞 《求索》2012,(12):194-196
当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叙事形态。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而超文本叙事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媒体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在作者层面,作者身兼编程者、管理者、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负责建构系统规则,与读者共同设定话题与语境,在话题与语境中完成情节设定与角色建构,引导读者阅读、阐释或共同完成作品。在阅读层面,读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传统叙事中的由作者前定的"情节"转向为由读者主导的"进程",读者的行动推动叙事进程,读者的选择最终导致意义的产生,结局成为个人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李相银  陈树萍 《求索》2011,(2):210-212
在中国当代乡村叙事中,"身体"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对象。在赵树理、柳青的新中国乡村叙事中,"身体"在革命、劳动等话语的操控与规训下获得了异形生存的可能。1980年代以来的"文革"叙事文本则对"身体"寄予了突破政治禁忌的厚望。而在1980年以后的大部分乡村叙事中,"身体"不仅逐渐成为它本身,在"去政治化"叙事之时又奔向了"欲望化"叙事,走上了悖反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陈燕 《求索》2008,(6):186-187
新闻故事化文本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引入故事性元素对新闻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为受众提供了解读新闻事实的“另类途径”。然而,新闻故事化在媒介的新闻实践中渐渐步入了娱乐化的误区,产生了一些不良效果。为使新闻故事化健康发展,需要媒介尊重新闻基本规律和文化核心价值,强化党和政府的新闻监管职能,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2021年中国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在叙事审美与思想表达等诸方面异峰突起。在叙事语言层面,影片植入“姐妹情谊”的情节情感线索,呈现出当代文化语境下性别叙事的典型特征;在性别叙事的深层次上,影片表达了伦理层面当代女性在性别认知与身份认同上与传统儒家社会伦理观念的冲突,却在精神个体主体性的寻求与认证方面与传统佛家的哲学观念不谋而合,多元文化冲突、激荡的背后展示的是当代人文化身份的多元复杂性;在话语层面,叙事本身物质性构建的“景观城市”与意义层面的主体缺失,最终形成叙事的自我指认与拆解,主体寻认最终走向了“踪迹”竞逐,从而使影片叙事呈现出当代哲学文化思潮的某些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3.
李磊 《探索与争鸣》2022,(4):168-176+180-181
当前,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叙事面临着话语更新的需求。国外学者从内亚史观、东北亚海域史观、民族交际空间史观出发的东北史叙事,对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论构成了挑战。事实上,传统中国的区域历史发展是普遍政治秩序与地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战国、秦汉、魏晋的郡县体制塑造了东北的政治地理格局,为新兴政权提供了制度样板,同时为处于前国家阶段的诸族群提供了建立政权的文化资源与政治思想。隋唐以后,东北区域的体制化出现了类郡县化(明代都司、卫所)、属国化(渤海)、敌国化(高句丽)、王朝化(辽、金、清)等多元路径,但这些路径只是在普遍政治秩序中寻求位置变化,而不改变秩序模式本身。东北与西北、中原等各个地域之间具有联动关系,影响到中国历史运动的整体进程。因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阐释传统中国的普遍政治秩序及其作用机制,是重构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叙事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尹雪华 《前沿》2011,(8):170-172
早期史传的叙事,从孔子的"春秋笔法"到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无不显示叙事主体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叙事过程中,主题的设立使得历史清晰呈现。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性叙述,使得叙事意图顺利实现。而首尾完整的情节模式赋予了历史一个有意义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珏玶 《思想战线》2004,30(5):39-43
由唐至宋,社会性别观念经历了一个由较为自由开放进而渐趋严格化、周密化的社会化过程,《稽神录》体现了这一转折在志怪小说中的叙事影响。等级观念的制度基石、因果观念的叙事逻辑、志怪叙事的传统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稽神录》社会性别叙事面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娱乐化生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璐 《求索》2011,(4):125-127
在当代媒介社会中,娱乐是传媒文化主要功能和价值所在,是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必然选择,传媒文化在内容、表现形式、媒介市场、媒介功能等方面向娱乐化的倾斜姿态势不可挡,娱乐化成为当代传媒文化的主要生存策略。传媒文化以娱乐化为其生存策略是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虽然娱乐的泛化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一定意义上,传媒娱乐化有其合理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多元话语书写的场域。  相似文献   

17.
李胜清 《求索》2011,(4):211-212,237
个人化叙事的公共表意危机是由其反抗公共性宏大叙事的极端立场所产生的。具体来说,它的公共表意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的沉沦与放逐;人性的欲望化与庸俗化;价值立场的无根状态。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19.
余晓明 《求索》2005,(11):174-177
文学与政治互相渗透,构成了生态学的协同演进关系。文学通过叙事的方式对政治合法性进行原初建构。文学经由文化政治为精英和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剧本,而国家权力对文学的介入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的干预。但是,文学“元叙事”对言说的质疑,又构成了对意识形态的解神秘化。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背景之下,建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命题的话语叙事体系,对于让这种“新的选择”逐步走向世界场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在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建构出以历时与共时的时空叙事、一般与特殊的比较叙事、宏大与微观辩证结合的方法叙事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结构,以立体式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特质、比较优势以及对外传播的可能性;进而置于这一话语叙事结构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话语的创新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通融中外的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