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与法治》2014,(16):25-25
我国有两句俗语:一句是“对事不对人”,另外一句是“打狗也要看主人”。如果要贯彻“对事不对人”的处世哲学,必然的结果是“打狗不要看主人”,相应的,如果打狗也要看主人,那就意味着“对事也要对人”,结果就会变成就事论人。因此,只有“打狗不看主人”了,才能真正做到“对事不对人”。  相似文献   

2.
自省法学范式下中国法律秩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遭遇法律“物象化”现象。一方面,法律秩序的“物象化”意味着法律越来越具备形式性与体系性特征;另一方面,法律逐渐脱离了民众的日常经验。转型期社会对中国法律秩序建构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既要追求法律的形式性和规范性,又要保持法律的实质性和开放性。如果忽视中国法律秩序建构过程中存在的“共时性结构”,无论是传统的法社会学路径还是法经济学路径,均无法真正克服法律“物象化”带来的弊端。中国法律秩序在未来建构过程中,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结构应当体现为“物象化”与“世俗化”的相互交错,即法律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规范性与认知性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3.
婚姻纠纷看似简单,实际上“拽拽耳朵腮动弹”,它往往牵扯到多种法律规定和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要真正解决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调解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调解婚娴纠纷心态要平和,忌急躁,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一“案”一策,辨证施治,方可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具体工作中,就是要运用好“一听、二看、三把脉、四调解”的“四步”调解法。  相似文献   

4.
杨春福 《法律科学》2009,27(2):3-11
当今各国的法律主要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表现出来的,但法律创制者(成文法的制定者、判例法的创立者)所欲表达的信息与意义,一旦通过言语的方式固化后,其所传达给受众的信息与意义在不同程度上会发生扭曲或变异,成文法与显现的法律相当,隐在的法律必须被置于“活法”中加以考察,对真实法律判断不但要考察法律的形式,同时,也需要从互动的角度加以观察。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渊源的研究具有三个发展脉络。第一脉络为“立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脉络法律渊源学说呈现“本质渊源说”“表现形式说”“效力渊源说”和“混合渊源说”的发展逻辑。第二脉络为“司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渊源学说从“法官法源说”精细化为“权威理由说”。第三脉络为“综合渊源说”(始于21世纪)。学界从立法和司法双重角度分析法律渊源价值和具体规范的法律渊源属性。回顾新中国法律渊源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法律渊源研究始终围绕“法律渊源与法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与法”核心争论点。法律渊源研究受国家法治建设发展影响、得益于国外法源理论且与学者研究视域有关,研究视角从法律渊源地位转为法律渊源适用,法律渊源内部理论逻辑与实践品性也逐渐完善。展望未来,法律渊源研究范式应超越制定法本位,研究场域囊括法治实践,研究目标致力于法律渊源体系,以构建实践性法律渊源理论。  相似文献   

6.
已经存在的法律与案件事实有着天然的脱节关系,这让法律解释变得必然。本文主要探讨法官的法律解释,分析了法律解释有着多种可能,存在多样结果的原因,进而提出法律解释应该向着相同的方向发展,既是“趋同”,要让判决变得可预测,变得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中国造”问题源于中国粗放式消耗型经济,农村廉价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低值大量投入换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却伴生着“中国造”与生俱来的营养不良症。对照WTO规则中国仍在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规范,也在做相应的跟进和修改。关键是要扭转思维,实现“中国造”向现代技术型标准型转轨。中国法律人应对全面解决“中国造”问题做出一份实在贡献。  相似文献   

8.
这次教育活动是高检院新一届党组在总结上一届教育工作和其它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十六大精神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提出来的。高检院明确要求,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不断在深入上下功夫,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魂”统领各项工作的“纲”,成为推动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交往层面上要与人保持距离,叔本华提出“豪猪取暖”原则,即:与社会保持适中的间距,这个间距就是法律和制度,只要违反法律和制度,必须严厉地警告“请勿靠近”。  相似文献   

10.
肖菲 《法律与生活》2009,(16):54-55
不知是谁给未婚男女同居起了“试婚”的好称谓,甚至还有人对此大唱赞歌,如果你见到这对当事人,你也许会对同居有新的认识。要知道,以前“同居”一词在法律上被称为“非法同居”,这能是好事吗?  相似文献   

11.
完善的法律,意味着在法律制定之先,要有对事物的法的规定性的完善的、客观的认知和诠释。因此,即使从终极意义上说,客观性是人类诠释法律的永恒追求,但在相对意义上,诠释法律总会实现主体认知对客观内在规定性的步步逼近,从而拥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效率和正义两股激流的对衔催生出了善意取得制度。一个合理的善意取得制度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保证商品流通秩序;又要弘扬正义的理想,尊重人类朴素的道德感情。“秩序与效率”和“道德与正义”两种价值相互交融,无法断然分离,为我们提供了建构善意取得制度两条相互贯通的进路。囿于篇幅,本文的着眼点在第二条进路即“道德与正义”方面,但这并不代表要割裂与第一条进路的联系,相反,是在效率的考量中探讨如何从道德博弈出发构建善意取得制度的。  相似文献   

13.
陈浩 《江淮法治》2010,(13):33-33
中国自清末变法以来的百余年间,通过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整个社会也发生了现代化的剧烈变革。“法制”建设在物质层面上可谓成就巨大,但“法治”的脚步仍然任重道远,在法律意识和精神层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岩 《法制与社会》2011,(29):194-194
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个事关全国住房大局的问题,即农村“小产权房”问题。由于违法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小产权房”受到政府的严令禁止。但是其存在的数量之大、发展之迅速,以及其低廉的市场价格,收到了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青睐。“小产权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针对“小产权房”的决绝办法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论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法律推理的含义及性质的分析和考察,探讨了法律推理的主要特征,即法律推理的总体思维模式属于“演绎论证模式”,法律推理的思维功能是辩护性论证,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推理之综合运用。并从法律推理的实践功能特别是实现“法治”功能角度,提出了法律推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次人大会上,黑龙江省代表团的伍增荣,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她对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管理”深表赞同。她说,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要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要“严”字当头,强化管理。当前存在的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我们律师队伍也应该整顿提高,在管理上下功夫。 黑龙江省的代表迟夙生律师出提出了管理问题,她针对的是法律服务市场缺乏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去年,她就向大会提交了“整顿法律服务市场”的建议,今年,她认为这个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继续提出了这个意见。我们相信,这个问题经过协调,一定可以解决。 ──编者  相似文献   

17.
这起状告女儿“常回家看看”的案子,实属全国首例。由于当事人起诉时恰逢“老年法草案”提出要把“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规定,所以这起案件一公布,马上引起社会巨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岳瑞 《法制与社会》2011,(35):297-297
法学渊源于西方,所以,法律在我国属于“舶来品”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吸收,学习这一制度体系,我国自清末开始法律移植,此时的法律制度大多照搬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并未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的角度,对法与情,法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浅析。  相似文献   

19.
魏末晋初律学家张斐的法律思想主要见于《晋书·刑法志》中的《注律表》,其有言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格”,这里的“道、器、格”即是“律”的表现形式,而“道器格”其中又蕴含着“确定”与“衡平”,即庞德所言“稳定必要性”与“变化必要性”之意。以此角度观之,可对张斐的法律思想做出一番法理念的解读,明晰其思想的法理与本质。  相似文献   

20.
袁渝 《中国律师》2001,(1):72-73
在中国要成为律师,与英美西方国家的律师制度相比,要容易得多:只要有规定的学历,趁你年轻,用四个月的时间全脱产学习,就可以取得律师资格,实习一年后即可取得律师执业证。然而,做律师最难的莫过于接业务,于是许多年轻的执业律师,把经营商品意义上“顾客是上帝”,引申为“当事人是上帝”,并持这种心态来接受当事人咨询。笔者认为,这种心态,很容易产生误区,使自己不能更好地开拓及发展律师业务,其理由如下: 一、当事人不是律师的“上帝” “顾客是上帝”的本质含义是,我(商人)要赚你(顾客)的钱,你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