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至今年已愈百年,因此有必要以更加客观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清末宪政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清末宪政以法典化形式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清末宪政运动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充分认识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琼雯 《前沿》2012,(22):155-157
晚清宪政运动中,民众藉由多样化、组织化的政治参与突破了千百年来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系统对于国家政务的垄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进程,他们所累积的初步民主经验成为中国近代宪政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由于缺乏本土的宪政资源和充分的民主启蒙,清末民众参与表现出国家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特质.作为中国立宪运动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参与折射了近代宪政运动的走势和命运.  相似文献   

4.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1840年后,随传教士的深入,商人、游客与留学生的宣传以及清末官员的考察,美国宪政思想得以在清末传播,然而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传播并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宗教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地理的阻隔、美国国势等等。美国政宪思想对清末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中国并没有选择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6.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清末立宪改革是晚清最后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对其效仿日本的原因,学界论述较多,但多从当时之社会政治背景、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地域等因素来分析,而对当时的宪政文化思潮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教育文化之反哺因素等都论述不够。本文从后面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求深入探讨清末立宪效仿日本之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8.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掉入陷阱的清末宪政中共宝钢党校杨小川博士“预备立宪”、“筹备立宪”、“君主立宪”、“假立宪”、“伪宪”、“立宪运动”和“宪政”等是人们对本世纪之初,即1905年以后5年间由慈禧发起的那场政治改革的不同称呼。过去普遍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专制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9.
舒城 (即刘军宁 )发现 ,“通常 ,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民国时期 ,对清末立宪运动则常常是一笔带过 ,或只是对学界的知识分子 (如康梁 )在宪政运动中的作用和作为大加铺陈 ,而对中国商人的宪政情怀和追求则往往一笔带过。”① 从现有资料看 ,舒城的发现至少切中了近代中国宪政研究的一个误区。通常认为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抑商贱商政策 ,中国商人不仅缺乏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地位 ,而且缺乏相应的参政意识 ,形成了政治上的冷漠主义与孤立主义 ,“在商言商” ,不问政事 ,是大多数中国商人的准则。如梁启超就说 :“我国自昔贱商 ,…  相似文献   

10.
司法与宪政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整个人类社会的司法史可以明显地分为无宪政的司法时期和有宪政的司法时期。在有宪政的司法时期 ,司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不仅在宪政运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反过来极大地促进宪政运动的深入。在一些成熟的宪政国家之中 ,司法的功能已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在当代中国 ,由于历史传统等原因 ,司法功能的现代转换并没有完成。我国应在宪法司法化的基础之上继续强化司法的宪政作用 ,其途径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宪政思维来推进司法能力建设将成为提升我国司法能力的关键。其中,前提是让宪政观导向司法主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关键是运用宪政思维强化司法队伍建设,核心是运用宪政思维推进司法机关的机制改革,重点是运用宪政思维提升司法机关对宪政秩序的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此起彼伏的博弈,此起彼伏的公民运动,是我们时代的特色。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博弈汇集而起的公民运动,改变了中国。SARS事件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民运动的发  相似文献   

13.
正人民论坛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发生了哪些改变?管健:心理学将思维方式分为固定型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前者常常认为事物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习惯于消极应对;后者思维方式灵活,拥有积极的思考方式,拥抱挑战,善于从改变中获得进步和成长。经历了重大疫情之后,人们会在思维方式上越来越多从固定型转化为成长型,从创伤中获得成长。创伤不仅仅是担忧、恐惧、焦虑、思虑,还可以  相似文献   

14.
堪称认真对待中国宪政问题的第一人——梁漱溟从"势"(外力)和"理"(内力)入手,精当地把握了宪政的本质和"真精神",批判指出了清末以来简单化的模仿、移植西方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他主张中国宪政之道应当从"自家开路来走"中西融通之路,逐步推演形成中国式的民主宪政。其关键在于政治习惯的现代重建,培育现代民主精神,完成中国社会基础的转型改造,形成"势"和"理"后,才能求得"真宪法"。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形成了一些新趋势。具体地说,全球化进程中又出现新逆流,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大国关系出现新起伏,金砖国家的重要性显著衰减,国际格局前景难料;全球战略稳定遭受新的严重损害,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议题排序发生重要变化;国际舆论场非理性言论甚嚣尘上,围绕社会制度优劣的博弈重新浮现并有可能激化。有效应对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新变化,需要综合运用统筹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继续强化"四个自信",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化朝着更为包容、普惠和平衡的方向发展,努力稳定国际体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许超 《传承》2010,(27):86-87
清末,清廷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各方面势力的攻击下逐渐走向瓦解。为了维持统治,清廷着手实行宪政。作为晚清重要的教育家和知名学者,于式枚被政府派遣出使德国,亲身考察宪政。正是在此次考察中,于式枚形成了他对立宪的独特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并使其构成抗战时期民主运动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创造了最佳契机,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一种以宪法为依据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宪政制度不仅受当时当地经济基础的影响,而且与其所有制、经济体制、民主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童之伟的宪政理论研究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揭示了所有制、经济体制、民主制度与宪政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他的创新思维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他的宪政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为我们研究民主宪政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的首领,同时也是清末立宪派(宪政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日本留学期间,汤化龙接受了西方传入的宪政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与循序渐进的政治主张,转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分子。归国后,汤化龙领导湖北咨议局和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实行宪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清政府的压制下,汤化龙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完全行不通,其早期的宪政实践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