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鲁别茨科伊是欧亚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理论家之一。他在《成吉思汗的遗产》等一系列著作中阐发了欧亚主义思想:反对以诺曼——日尔曼民族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主义,淡化俄罗斯人与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关系,强调蒙古人200余年统治对俄罗斯的巨大影响;认为俄罗斯思想是用拜占廷东正教重新论证的蒙古国家思想;俄罗斯是成吉思汗遗产的继承者,担负着带领“欧亚世界”各民族统一这一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4.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阿列克谢耶夫是俄罗斯欧亚主义国家思想的主要表述者.他系统考察了自古以来俄罗斯人所追求的"真理的国家"的五种模式;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改变的三种可能性以及欧亚主义的相应对策;声明欧亚主义者的目标是要在继承俄罗斯民族传统与苏联国家体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取消政党,排除西方的选举制度,建立独特的"思想统治"的欧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复兴的欧亚主义具有文化特征和理论意义,对当代俄罗斯外交具有重大影响。俄罗斯欧亚主义是俄罗斯自身文化因素的产物,研究具有鲜明俄罗斯文化特征的欧亚主义,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今俄罗斯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6.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背景下新打出的一张牌,既有应对西方压力的短期考虑,更有以此为平台构建国际和地区新秩序的战略考量。俄罗斯"大欧洲"幻想的失败、欧亚主义的确立是大欧亚伙伴关系产生的思想基础,而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则是其物质基础。目前,大欧亚伙伴关系尚在概念推广阶段。大欧亚伙伴关系理论上虽可"罩住"丝绸之路经济带,但鉴于"一带一路"越做越实,其难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覆盖"。大欧亚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理念相合、目标相近、原则相同、路径相似,两大倡议可以携手同行,共建欧亚地区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一部分在内战后流亡海外的青年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体系。其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关于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广阔空间——欧亚的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理念,而欧亚的主体则是俄罗斯。这一特殊性在上述思潮的纲领性文件中(1927)指出,“尽管它(欧亚)的统治者总是努力模仿西方,作为帝国的俄罗斯也同样是一种在欧洲和亚洲都找不到一个类似者的独特的构造”。  相似文献   

8.
作为欧亚地区大国乃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转型进程对欧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俄罗斯的发展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国家财富快速增长,二是社会不满暗流仍然存在,三是对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敌视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瓦尔代国际研讨会是俄罗斯主要为西方各国的俄国问题专家举办的一个专业聚会。由于这一会议每次都要安排不少俄罗斯高层官员和权威学者与外国学者们交流,组织各国学者在一些重要部门和地方进行参观访问,特别是普京总统本人每年都要在百忙中亲自和与会学者们见面对话,因此,这个国际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国际俄罗斯学界了解俄罗斯最新政治经济走向,领略俄罗斯精英阶层决策构思,体验俄罗斯民风变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由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主办、日本俄罗斯东欧研究理事会和韩国斯拉夫研究学会协办的“第三届斯拉夫欧亚研究东亚论坛——后危机时代的俄罗斯与欧亚”于2011年8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学者120人参加论坛。  相似文献   

11.
简讯     
由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主办、日本俄罗斯东欧研究理事会和韩国斯拉夫研究学会协办的第三届斯拉夫欧亚研究东亚论坛——后危机时代的俄罗斯与欧亚于2011年8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学者120人参加论坛。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俄罗斯 1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因素的相互角力。两者共同作用于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形成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既学习借鉴“西方”经验,又结合“东方”色彩,且又不同于两者的“欧亚主义”的典型特例。俄罗斯政治文化中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务实精神,使外来文化成为其实现“神圣俄罗斯”帝国梦想的“加油站”。而独特的“俄罗斯思想”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将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人问题是原苏联国家最重要的民族问题,因其矛盾的尖锐性、在原苏联国家存在的广泛性以及对地区政治影响的严重性而倍受学界关注。本文明确俄罗斯人问题的涵义,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个方面综述俄罗斯人问题研究,并分别对俄罗斯学者、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给予扼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东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是18-20世纪初大量吸纳借鉴西方文化.俄罗斯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2007年在莫斯科出版了<18-20世纪初欧洲新事物在俄国的传播>(有外文部分未做)一书(以下简称<传播>),该书运用传播论理论,对这一时期欧洲文化向俄国传播的途径、机制、特征及结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卓有新意.  相似文献   

15.
简讯     
2012年6月27~28日,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举行"新普京时代:俄罗斯向何处去?"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欧亚战略研究中心、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50余位学者围绕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中俄关系发展的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萨维茨基及其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维茨基是俄罗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代表.他的基本观点是:欧亚俄罗斯是一个与欧洲(西欧)和亚洲(东亚和南亚)鼎足而立的特殊"发展空间".作为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事业的继承者,俄罗斯现在要注意通过非武力的途径来统一这一空间;在西方,要致力于建立"大陆屏障"和保持"海上平衡",联合英国来对抗德国的扩张.萨维茨基的地缘政治思想与苏联时期的对外政策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两洲,深受东西方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俄罗斯属于东正教文化区,西方人把俄罗斯看成是"西方中的东方",可以说,俄国人的政治观念受东方影响较深,而他们的文化习俗则受西方影响较深,其中,在文化和习俗上受法国的影响更深.尊重妇女这一点就是更多地受法国文化习俗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以及实现这些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认为中国与中亚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关系,并逐渐占据主要优势。但是在与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上中国则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后者通过俄、白、哈关税同盟逐渐吸纳原苏联地区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乃至最终形成欧亚经济联盟。在分析原苏联地区学者对欧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假如俄罗斯能够实现欧亚联盟设想,并能够保障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那么中国将乐见这种局势,因为它将保障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正是与后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不应该积极反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它关心的应该是如何与俄罗斯以及将来的欧亚联盟保持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对中国来说,原苏联地区是否统一没有任何区别,它将一如既往地与每一个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9.
高加索地区自古是欧亚交汇之处,也是拜占庭、波斯、阿拉伯、俄罗斯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之处。苏联解体后,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围绕势力范围争夺、能源获取和北约东扩等问题,在高加索地区展开大博弈。但是,大国在高加索除了利益竞争外,还存在利益契合点,在地区反恐、欧洲安全、能源市场等领域,仍维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的宏观区域战略设想,其在概念上对欧洲主义和"转向东方"都是一种修正,但它亦非欧亚主义的简单放大。欧亚主义的核心是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实质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与欧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除一般性经济利益外,欧亚地区在反恐、安全、能源、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应与俄罗斯共同推进大欧亚合作,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之增加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