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建文汇》2010,(5):4-5
今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贵州旱灾最严重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察看灾情时,再次察访24年前随胡耀邦同志曾经考察调研过的兴义市。4月15日,《从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署名文章傅回兴义忆耀撕。温家宝在文章中深情怀念胡耀邦同志时指出,“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  相似文献   

2.
宛诗平 《党课》2012,(7):110-110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署名文章。如果发表“署名文章”是在对主管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思考的基础上,将工作的经验得失通过文字加以总结,以供学习交流的话,那当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将“署名文章”与体现“领导水平”等同起来。于是乎,不是组成写作班子写总结搞材料,就是给“秀才”们分任务定指标,千方百计提高上稿率,让那些代写替身们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3.
1987年9月初,中共南昌市委党史办一同志远道前来贵阳我家访谈,诚恳地要我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昌特委会的史况写给他。作为一个历史上曾在家乡英雄城市为党做过~点工作的老同志,应该实事求是地提供党史资料。我为此感到欣慰。事后听说对于南昌特委这个组织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过的问题“众说纷纭”,我想有些同志对于当时历史状况的复杂性可能不甚理解,有所疑虑,也属难免,也就没有在意,亦未见南昌市委党史办再来询问核实。后来偶然看到该同志在(江西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为(“南昌特委”辩),我才知道引起怀疑…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新湘评论》2006,(12):24-24
《学习导报》应突出“导”字,应在“要言要论”版多刊发省级领导的言论或调研文章,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言论、署名文章等。《学习导报》每期应选取一个主题,并不惜版面强力推出,精心打造金牌栏目,方能在全国省委机关刊物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身居高位者尤其注重留名,在官场不乏这样的现象:官大文章好,当职位达到一定级别时,粗通文墨甚至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也能留下几篇署名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捉刀者把文章弄出后,直接署上领导大名;也有的是以联合署名的形式发表,领导在前,真正的作者在后面心甘情愿地做“拖斗”。一些领导对这种做法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6.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追念陈云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索绕在我身边。他那说话的神态,他爱用的口头语,他平日生活的习惯……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那样熟悉,仿佛就在眼前。5年来,许多同志常建议我写点回忆文章,谈谈他的为人,他的作风,他的思想。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58年,除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头一年中央派他先期到东北开辟根据地而我留在延安、“文化大革命”中间几年他被“疏散”到江西而我被下放到位于湖南的中科院“五七”干校外,从没有分开过。因此,要讲的话确实有很多很多。但正因为要讲的话太多,反而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最近,我…  相似文献   

7.
石坚 《求贤》2009,(12):53-53
在我接触的“文人圈”里,郭九林同志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说他比较突出,不光是指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经过内外兼修,逐步达到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这是我看了他的新书《爬格论道——帮你成为“笔杆子”》后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二十多年前就相识的忘年交,我为他高兴,并向他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8.
鲁迅有首很有意思的诗:“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他这样告诉冯雪峰:“‘东云’,指日本,‘春兰秋菊不同时’,我与郭沫若不是搞不到一起吗。杜荃骂我的话,怎能忘记得干干净净。我也曾有过向郭沫若组稿的念头,但终究打消了。”在“文章如土”、“芳林寥落”的中国文坛,鲁迅翘首东望,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总引起他不尽的思绪,他何尝不愿化解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呢?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中国人大》主编时,为研讨和宣传“依法治国”方略,曾同郭道晖先生有过接触。他年长一辈,我自然对他比较尊重。可是,近年来老先生发表的许多文章、许多观点,我不敢苟同。他在今年《炎黄春秋》第四期上,以披露会议记录、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全国书刊、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东北抗日将领李红光生平的署名文章已达几十种,近百篇。但这些文章中有两个问题应予质疑。一、关于参加农民暴动和组织“打狗队”的时间问题历来文章中都认为:盘石县蛤蟆河子一带“四三”、“五  相似文献   

11.
恩怨一笑     
《廉政瞭望》2013,(10):69-69
1934年3月16日.季羡林日记:“晚上同(李)长之访叶公超.谈了半天。他说我送给他的那篇东西他一个字也没看,这使我很难过。”第二天的日记写道:“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我已经决定:叶某真太不通,我以后不理他的了,真真岂有此理。简直出人意料之外。”又记:“晚上同长之访老叶,(他)明明在家里.却说出去了.不知什么原因。真真岂有此理。”  相似文献   

12.
梁衡 《学习导报》2009,(8):50-52
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初识先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在台上千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这是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中的一段话,总理的评价正是对兴义发展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4.
梁衡 《新湘评论》2009,(8):50-52
98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初识先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全国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在台上千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他大概看过我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相似文献   

15.
8月5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在解决“四风”中凝聚正能量》。文章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坚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全过程,着力聚焦解决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把大家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推动四川科学发展上来,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3,(11):60-60
倪德刚在9月23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17.
周述康同志担任中共大竹县委副书记期间,一直分管党史工作,1993年8月担任县委书记后,仍然关心和重视党史工作。他的重视,是理性的而不是应景的。他有过多篇关于党史工作的署名文章,在其中的一篇中说:“忽视党史的价值和党史工作的社会意义,是认识上浅薄和政治上的短视。”这不是流行模式中秀才捉笔领导画押的应景之谈,而是对党史的社会价值理性思考后的心迹展示。正因为有了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一贯站在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要求县委“一班人”给党史工作应有的地位,为党史工作开拓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多次…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习近平的足迹遍布亚、美、欧、非四大洲。在历次出访中,他讲亲身经历,也讲互帮互助;他讲传统友谊,也讲最新进展……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经他的公开讲话、署名文章广为流传。如春风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众的心,同时彰显出卓越的外交智慧。讲中国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腐败依然不能很好地遏止?《了望》杂志第8期有署名文章认为,教育不严、管理不严、监督不严是腐败分子不断孳生的原因。我觉得这“三不”很有道理,但  相似文献   

20.
1990年5月20日,一位报界哲人在北京去世,终年82岁。友人戴文葆先生撰文道:“我认为先生最后成为一思想家,有胆有识,忧国忧民,肯定是不肯瞑目安息的。他终于舍弃了躯壳,但我相信学术思想史上将来会有他的名姓,他的精灵还在祖国上空徘徊。记得他的文章中常说:‘不管是对是错,这是我的祖国!’我确信他还在海峡两岸的上空徘徊,一定仍旧思潮澎湃,睁眼悲悯我们这些后死者,仍和我们一道思考困扰着、折磨着我们的当代的问题。”这位哲人就是已故的知名日本问题专家、政论家、“台盟”领导人李纯青先生(1908—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