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法学以守成性反对革命性,以自发性反对建构性,以相对性反对普遍性,以对自然法学普遍主义的诟病作为思想缘起。历史法学的历史性体现在其以归纳、移情、语境作为法学基本方法,主张法律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性,体现了其尊重历史的实证精神。然而,历史法学坚持客观精神发展的线性历史观,以抽象的民族精神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将法律的合法性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而主张回归历史上的法律,又犯了反历史主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时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改头换面,亟需主动应变。短视频时代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翻涌流行、网民非理性社会心理推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呈现出以推荐型算法进行虚无历史诱导、以碎片化话语解构宏大历史叙事、以娱乐化影像戏谑厚重历史事实、以潜隐性议题发酵虚无历史舆论等新形态。在短视频时代,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平衡算法推荐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高网民辨识能力、筑牢精神堤坝是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共产党基于特定的历史场景而产生,必然以特有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党的这种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的相互促进,从政治、思想和组织的内在统一上,构成了“两个确立”的逻辑前提。以新的历史创造为价值牵引,以认识历史规律、赢得历史主动的相互促进为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所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后现代手法解构正统历史记忆,以"蒙太奇"手法捏造虚假历史记忆,以"欲望"叙事策略弱化历史记忆,扰乱人心、动摇民族精神,其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否定过去来否定现在,以否认党史国史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及时掌握其新型叙事手法及其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纠正其历史叙事的相对主义;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以媒介记忆唤醒和保持历史记忆的生命力,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任何可乘之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拨乱乱反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沉疴痼疾。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以对于唯物史观运用来分析、讨论历史规律存在与否的问题。通过对于历史以及历史规律的辩证分析,通过对各种错误观念的辩证批判来理清历史规律的概念,论证历史规律为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历史记忆既是共同体成员对历史进行回忆、反思和承继的动态过程,也是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价值追求与行动意志的积极力量。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路径中,历史记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在厘清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互动逻辑的基础之上,探究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价值,为传承历史记忆以建构国家认同发掘具体理路,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中为国家认同的建构强基固本。  相似文献   

8.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在明确的历史理论指导下,依照一定的规则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历史性和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拟对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原则、类型、功能、程序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显现出历史解读选择化、历史史实边缘化和传播方式娱乐化的表现特征;存在歪曲历史史实、弱化历史认同,否定历史结论、曲解历史价值和宣扬西方文化、消遣中华文化的危害。对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需要坚持科技与法治相统一,建立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坚持科技与教育相统一,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系;坚持科技与文化相统一,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正>人文-社科学者都熟悉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两句名言,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两者各自在不同视角开放了活灵活现的历史书写者——他们不是被动的历史接受者、描述者或转述者,而是历史的思想者。此种见解,彰显了历史诠释学的深刻意蕴。当然,我们还可以对这种观点予以放大:不仅历史的书写者在以当下的、思想的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卷土重来,流毒甚广。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首先是个理论问题。因此,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的同时,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理研究,加强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协调配合以形成合力,对其认识论根源和思维方式以及其虚无历史事物的具体实例进行点线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致公党成立于1925年,至今已有80年的光荣历史。致公党的宗旨是“为公”,是全体成员团结奋斗,终生致力的理念与目标。在历史进程中,致公党永远跟着历史前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致力于该时期的历史使命而作出贡献。致公党的前身组织是“致公堂”。致公堂是美洲华侨组织,“以义气团结,以忠诚救国,以侠义除奸”为成员的三大信条。这一宗旨,符合那个历史时期中国人传统“为公”最高道德理念,因之深得人心,美洲深华侨80%加盟。在旧金山、纽约、芝加哥、波士顿、…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以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正定,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为正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此同时,正定发展创意产业还具有很多优势,如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快速发展的创意产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在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正定古城保护的背景下,正定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为,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根,以项目为依托,以园区为平台,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正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这些概念的使用就是含混不清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上诸种关于历史的观念之简单追述,说明历史学、历史哲学不同的起源和学术指向,以对历史学和历史哲学这两种历史研究方式做出区分。  相似文献   

1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贯彻其中,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中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从历史本体、历史功能、历史主体和历史价值四个维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创新性发展。历史本体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出治国理政规律与社会历史规律自觉统一;历史功能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以史为鉴与开创未来;历史主体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历史价值论维度的创新发展,体现在评价历史当以实事求是为准绳。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本文试从“以德治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三方面进行探析。一、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以德治国”思想,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统战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建强统战干部队伍,以适应历史形势需要,并完成时代使命,为新时代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统战干部队伍建设须坚定政治信仰,不断提升能力素养、锻造过硬作风、强化部门协同,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推进统战工作提质增效、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遗存与自然物、历史事件及杰出人物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论美国波裔族群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友孙 《外交评论》2003,(2):107-112
由于宗教、亡国、经济、战争等原因使波兰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向国外的移民潮 ,美国是这些移民的主要聚居国。这些移民在美国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群体 ,人们称之为“美国波裔人”(AmericanPolonia)。他们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角色在美国历史上、波兰历史上和美波关系史上发挥过、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 ,从总体上探讨其历史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