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在举国同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牺牲在抗日烽火中的印度籍外科医生——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中国名字柯棣华。28岁那年,柯棣华从恒河之畔来到了黄河之滨,从此便全身心投入了拯救英勇的抗日将士生命的事业中。业务精湛、忠于职守的他最终赢得了一位在黄河之滨长大的中国姑娘的爱。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2.
恒河晨浴     
赵玫 《党课》2011,(12):112-114
就为了日出的晨浴,在瓦拉纳西苍茫的晨曦中起床。一种即将前往恒河之岸的虔诚的激情,仿佛即将接受恒河洗礼的那个人是你自己。  相似文献   

3.
王世谊 《唯实》2005,(5):4-6
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人文精神传统的孕育与成熟,与本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新时期江苏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必须对其生成发展的渊源进行探析。一、江苏的地域文化总体上是水文化纵观世界文化源流,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不与水息息相关: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涨荣枯影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在黄海和东海之滨冲积出连绵千里的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和大陆架。在这两大水系和海洋的拱卫、滋养中,发育出了一片传承数千年文明,汇通南北方民风、  相似文献   

4.
“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198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客人时,对中印关系作出了上述评价。作为两个比邻而居的崛起中大国,有着两千年传统友谊的中国和印度,理应成为一对携手共荣的好伙伴。然而近些年,两国追求合作共赢的进程却被来自媒体和民间的杂音束缚了手脚。  相似文献   

5.
<正>隋唐运河改建京杭大运河,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贯通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自北宋以来黄河夺淮,元明两代定都北京。从此,淮河流域失去以水脉联接京师,位居天中之势的优越区位。淮河入海口被黄河所夺,尾闾不畅。  相似文献   

6.
周军 《党史纵览》2002,(2):28-32
奔涌不息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千千万万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流淌着多少传奇的故事。然而,她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她不甘于河道束缚的任意纵横,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据记载,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多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建。洪水北抵天津,南侵江淮,在冀、鲁、豫、皖、苏2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纵横泛溢。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下游广大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黄河也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岁月如流,沧桑叠错。中国历史翻过沉重的一页后,昨天的战乱、饥饿、兵器、狼烟便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然而,影响历史前进脚步的那些事件,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我与熊先煜先生认识已经数年,熊老生前是重庆市文史馆员、民革成员,年年列席市政协全会。但真正了解他,则是在一次政协全会期间。纯属偶然,我听说熊老是佟麟阁将军的三女婿,便冒昧敲门,与之攀谈。不料熊老话匣子一打开,让我听了个目瞪口呆!就是眼前这样一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翁,亲自指挥了1938年6月震惊中外的黄河花园口决堤:而在此之前4个月,依然是他指挥炸掉了黄河大铁桥。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音乐界有一种说法,说20世纪中国音乐能够传世的只有"两首曲子一首歌":两首曲子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一首歌便是《黄河大合唱》。《梁祝》是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为国人津津乐道;《二泉映月》是民间盲艺人阿炳的代表之作。这两首曲子传世,除了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  相似文献   

8.
1936年,一位富有才华的年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为寻求东方魅力走到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之滨的一小块红色根据地,在那里他采访了东方巨人毛泽东,并考察了这块根据地的整个情况。一年以后,斯诺根据采访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美国等地出版,轰动了西方世界。它旋即被译成中文本(当时书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又轰动了中国。斯诺的书以优美酣畅的文笔向世人第一次全面展现了红星照耀下的另一种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越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在艺术交流方面的交流不断。在近代,中越两国的艺术交流更为广泛。近代中越两国的艺术交流,主要表现在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方面。艺术交流丰富了两国的艺术宝库,也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相似文献   

10.
打开人类文明的史册不难发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与大河文明相伴而生。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7000年文化,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开启古印度的文明之门,成为“永恒的涅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而我们的黄河,更是造就了一脉相承、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1.
正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016年6月19日,习近平主席亲临河钢塞尔维亚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视察,并叮嘱:"中国同塞尔维亚传统友谊深厚,彼此怀有特殊感情,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穿过近千个风雨同行、携手共进的日日夜夜,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使命、共同梦想的中塞两国人民,在河钢塞钢早已结下了浓得化不开的钢铁情谊。两年来,习近平主席所期待的"弘扬传统友谊,推动互利合作,造福两国人民,把中塞关系推到新  相似文献   

12.
巴基斯坦是较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巴建交59年来,两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展了全面的合作。2009年6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时,曾指出:“中巴是亲密友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无论同际形势和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变化,中巴友谊历久弥坚。”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99年,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千年之交转换的时候,美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本杂志《时代周刊》,邀请世界上46位人类学者,评选了人类1000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选出100件影响人类进程、堪称为奇迹的事件。中国有三件事人选:一件是火药的发明,他们的评语是“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第二件事是成吉思汗的远征,他们的评语是“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而第三件则非常出人意外,就是中国红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14.
"德先生""赛先生"来到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1919年1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并且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相似文献   

15.
水,生命之源。"天下黄河富宁夏",九曲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浇灌出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又因极度缺水而上了联合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名单。宁夏全区有11个县(区)、68个乡镇位于全  相似文献   

16.
这一段黄河,水流平缓、婉蜒曲折;两岸沃野千里、田间如织;地下资源富集、品种多样。黄河以母亲般的乳汁孕育了这片土地,一个新型的工矿城市乌海在短短的几十年便神奇般矗立在这里。黄河遥对的桌子山无言地诉说着乌海的历史。它脚下的岩画昭示着: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文明的曙光便照射到这里。牧业文明的灿烂之火曾在这里燃烧化作永恒。然后寂寞无言地期待着这片土地再度辉煌。岁月的长河流到了公元1958年,工业文明的圣火在黄河这一段点燃。光与热的开采者来到这里,拉开了全面开发乌海的序幕。从此浩浩黄河不再沉寂,广袤的戈壁不再荒…  相似文献   

17.
黄桂芳 《湘潮》2006,(5):45-49
2006年1月12日公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指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传统友谊,是由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们共同缔造和培育的。这一深厚的友谊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堪称当代发展中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典范。我曾在非洲工作多年,接触了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中国情。穆塞韦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是我们非洲人可贵的学习榜样”20世纪70年代,我曾在驻乌干达使馆工作近7年。记得1974年6月的一个周末下午,我正在使馆值班,有位清瘦的高个子黑人青年手里提着书包走进传达室。他自称…  相似文献   

18.
孙国 《党史纵览》2011,(8):26-31
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中巴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它起于中国新疆境内的喀什,向南延伸,穿过千山万壑,直达邻国巴基斯坦的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416公里,巴基斯坦国境内616公里。这条公路从1966年动工修建至1979年竣工,历时13年,凝聚了中巴两国筑路人员的心血,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成为巴基斯坦北方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和国家军事战略保障线。  相似文献   

19.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做为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个民族。然而,不少人由于过多地沉溺于她的磅清气势,却忽略了它渠骛不驯的脾性和潜在的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尤其近年来,当人们积累起了丰富的治黄经验,创造出半个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使黄河造福于人类变成现实以后,有人便不思用另一种眼光来审视黄河。只有当他们站在日益抬高的护河大堤上,面对裸露着的、沙土弥漫的河床以及汹涌不再的、变黑的浊水时,才感到自己的母亲河似乎有些陌生,才可能产生一丝感叹:黄河,你还能养活你的儿女吗?自古常带灾难…  相似文献   

20.
<正>大河浩荡,势不可挡;中原之地,积厚流光。河南省,简称“豫”,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畔,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在河南省当地,有句话广为流传:“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事实是否如此?2023年3月下旬,“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团分别走进黄河地质公园、黄河博物馆、安阳殷墟遗址、红旗渠、谷文昌纪念馆等地,近距离感受河南省蕴藏着的厚重文化和历史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