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军 《党建文汇》2008,(7):18-18
中西合璧的“五权宪法”体制 台湾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国民党在大陆时的政体。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政府体制,是一种糅合了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些传统官位设置,而构成的“五权宪法”体制。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结合古今中外政治思想之精髓,提出"以民为主"的公仆思想。为了确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落实,他汲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督权分立来保障人民的权利,通过"权""能"分离、"能"为"权"服务的设置,以此来达到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目的,同时孙中山也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强调通过政治社会化渠道来提升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不过,一般教科书对此都是笼统介绍。如谈及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讲其基本内容为“建立民国”;谈及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说主张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其实,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其民权思想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具体设想,也是孙中山终生的政治主张。这种设想早在1902年就初步形成,到了1906年则更具系统。 当时,孙中山提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宪法要创一种新的主义,“希望在中国实施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后又称为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①这新设的“两权”,据孙中山1906年的解释是,考试权即“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要“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监察权除监督议会外,“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②由此可见,新设“两权”的根  相似文献   

4.
本阐述了中西近代早期思想家对“民权”涵义的不同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注重“民权”的功利性,他们倡“民权”是为了“救亡御侮”;其“民权”思想中的“民”主要指封建官僚、绅士、兴人等,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权”与“君权”的关系,他们主张君民共主,“民权”依附于“以权”。西方思想家则非常重视“民权”的学理性,其“民权”思想具有理性启蒙作用;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民权”思想中“民”的总称;主张用“民权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洞悉中国国情及探究欧美宪政制度优弊的基础上创立了五权分立学说,在他的这一学说中,有很多观念是历史的首创。把考试权独立出来设计为一种政府权力,提高到与立法、行政、司法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其一。孙中山生前不遗余力地积极倡导考试权独立行使,但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建立起五院的政治架构,并且考试院仅形式上独立,考试权自始至终仅被视为统治的装饰品,这就使孙中山的考试权理念难以释放出应有的政治效能。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体现的是议行统一原则,与西方国家三权鼎立的政体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议行统一的政体特点,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加强国家权力体系的内部制约。  相似文献   

7.
梁万艺  奥亚锋 《湘潮》2013,(4):16-17
在民国政府成立前,在围绕资产阶级政权究竟采取何种政体上,革命党内部高层产生了分歧,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的总统制和内阁制主张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除了最后确定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之外,其表现出的上层民主主张与底层民众意识的落差,对当今政体改革中重视普通民众政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即推行孙中山先生的“五院”分权制度。考试院为“五院”之一,它综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经验,逐年举行文官考试,选拔官吏。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西方古典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分类模型虽然在概念上制造了一些麻烦,但由于逻辑严密、标准清晰而影响深远,奠定了此后西方政体分析的框架.在理想政体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最优良政体”与“实践可行的政体”;从政体原则上看,共和政体混合了自由与财富这两种原则,并部分地包含了德性原则;从混合的目标看,共和政体体现了对公正与友爱的追求;从混合的途径和方式看,共和政体包括了政治制度与社会阶级两个方面的混合,后者使得共和政体趋向于一种中间政体,亦即中产阶级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关于混合政体的论述揭示了他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双重贡献.  相似文献   

10.
放弃错误主张积极追随孙中山在日本留学时,杨度认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同他辩论过如何救国的方法、道路。在一次孙中山主办的宴会上,杨度曾对孙中山说:“我主张君主立宪,我事成,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我当尽弃自己的主张以助先生。”并举起酒杯,当众立誓:“我失败而先生成功,我当尽力以赴之!”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一诺言。辛亥革命后,杨度曾先后支持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但均遭失败。从此,他从错误中清醒过来,放弃君主立宪主张,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受到孙中山的高度信任。在《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刊登有1923…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近代闭关锁国、被迫开放的历史教训,对近代以来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各国的兴起都是实行对外开放使然,中国欲求强于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孙中山以互助为“开放主义”的理论基础,主张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等基本原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秦德君 《学习导报》2011,(20):42-43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 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13.
《广东党史》2003,(5):1-1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我国民主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寿终正寝,但是他主张的四权归一、五权分立,以及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学说,并没有真正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提出并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进程表明,国家的政治近代化需要一场政治思想领域里以近代国家观念为核心的深刻革命或启蒙。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思想家们倡导的近代国家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起过重大的导向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王朝”统治导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19世纪后期才逐渐从西方思想家们那里引进了近代国家理论。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较多并着力宣传的人物。受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他们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共和、维新国民等近代国家理论方面具有大体相同的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比较而言,孙中山在各方面表现得要更彻底、更持久、更具先进性,尤其是他提出的政党政治、五权宪法、权能区分、以法治国等主张,大大丰富了近代国家学说,其意义不可低估。本文着重就梁启超、孙中山在近代国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二、孙中山对外开放经济思想渊源孙中山的开放思想是广泛吸取中外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思想,随着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展的认识和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的加深而发展的。首先是从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经济思想中取得了丰富营养。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斗争中,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军舰、枪炮已“非外夷之敌”。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国家技术,“制炮必求极利,造舰必求极坚”。(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  相似文献   

18.
考量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与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新视野》2007,46(2):52-54
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中国伦理的价值导向是强调“整体”,主张“道义”和重视“情感”,西方伦理的价值导向则是崇尚“个体”(自我),提倡“功利”和注重“理性”。中西伦理价值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惟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没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且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他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这是孙中山第一次离开家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令他眼界大开,“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道德经济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道德理性为最终目标的“道德经济人”理性。“道德经济人”理性是道德理性的初级阶段。社会转型期.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道德危机,而过分主张道德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道德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道德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道德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