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底,我撰写了一篇关于探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论文,刊载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刊物《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一期上。1990年第9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又给予正式发表。该文的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和平与发展为目标,反对强权政治,实行"一球两制",竞争共处。国际政治新秩序同旧秩序根本对立,必须变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变强权政治的世界为民主政治的世  相似文献   

2.
当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主题取代战争与革命之际,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相应的国际新秩序。虽然各国对此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看法都有个共同点,即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提高全球人类福  相似文献   

3.
建立新秩序,实质上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讲,这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实践上讲,这是国际关系活动的现实问题。本文打算先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世界秩序的多层涵义,接下去追溯世界秩序的历史源变,并考察国际法、国际组织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最后分析当前建立新秩序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相似文献   

4.
国际秩序是指处理国际事务、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当前,国际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两德统一,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趋于崩溃。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旧格局,旧秩序已经打破,但世界新格局、新秩序尚未建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现在国际政治出现了新情况……看来应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了。"①在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一个新的、内容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广的、谋求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硬任务、首要任务。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共十六大的政治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能的”。报告同时强调“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6.
"共同价值"思想是习近平审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结合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治理的新趋势,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生发出的新理论,具有丰厚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理论渊源,它是人类共同利益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延展和升华,是其外交观在价值维度的凝炼与表述。"共同价值"思想蕴含了生存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兼顾性、包容性和共建性,对于建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关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进国际治理和世界长久和平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制度的多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中国对外战略逐步实现了从"三个世界"到"一个世界"、从"敌友外交"到"伙伴外交"、从"意识形态外交"到"经济外交"、从"低层次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的适应性转变。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中国与世界在三十年互动中完成的,是世界系统的支配因素作用与中国自觉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中国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际行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两者间的协同,推动着中国和世界沿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是世界百年变局的标志性事件,是以北约为战略工具的美国霸权扩张突破了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物理与心理边界的产物,它从政治、经济、治理三个层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和重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双边与多边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重塑的关键因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地缘冲突激化、扩大化和复杂化,集团政治和强权政治周期性强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表现为世界市场体系集团化、国际贸易集团内循环、产业链脱钩、供应链断裂、国际货币体系分化与世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世界治理格局的演变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的调整与重塑。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乃至新殖民主义所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取代是世界格局演化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海湾战争发生在旧的国际格局已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折时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次危机是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契机。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宣称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本文拟通过海湾战争,对美国的"新秩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重点阐明我党对今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做出的基本判断。报告一方面指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也强调“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因素相互交织”以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上全面阐述了我党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25日,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九十年代的第一年,国际风云骤变,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在世界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人们越来越关注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特别是世界新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世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达到一个新高度。但从中国崛起的大背景看,世界多种不同声音同时出现,再次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推到前台。"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选择。以"软实力"为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世界最根本、最直接的动力;"和合意识"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及理论资源;"和谐共处"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本质,建设和平、和睦、和谐的政治秩序范式是一种理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美国决定退出反导条约和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新世纪国防战略转移的具体标志,更是国际社会实现裁军与军备竞赛的分水岭。未来的20年内将成为国际战略的调整期。核武器国家及其他大国间的政治斗争和战略部署日益严峻,外交上的合纵连衡更加激烈。国际间裁军问题的辩论将不见平息,且随着国际战略的变化更趋高潮。新世纪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与无核世界的和平远景将有待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努力。联合国在裁军领域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国际社会软环境包括国家软实力影响、世界体系、意识形态等及国际关系变化的最敏感层,反映了国家实力较量、综合国力竞争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实质性问题.2005年国际社会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阶段性发展的趋变点,对于推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特别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亚地区,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面积约2,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亿,包括19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最为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随着雅尔塔体制的崩溃,旧的国际秩序己渐趋消亡,东亚和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正面临着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地区国际秩序的挑战。本文试简要分析有关建立东亚地区国际新秩序的几个问题。一东亚国际新秩序的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与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重视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它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为国际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法仍然具有"共处"性与"合作"性,但其主要特征是向"共进"发展。共进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以及构建和谐的国际法治社会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国际新秩序的认识不断充实和深化。从和平共处到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从经济与政治并重到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环保五位一体,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顺应和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和海湾战争的结束,世界上一些大国围绕着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展开一场日趋尖锐的明争暗斗。斗争的焦点是夺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和分化组合,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将贯穿整个过渡时期。作为亚洲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各自提出了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和主张。国际新秩序既然可理解为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国与国之问关系的指导原则,那么,不同的国际新秩序,则代表了不同国家的利益。众所周知,口中双方在国际新秩序之间的主张存有差异。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面临不同国际环境的中日两两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美国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际关系的最著名学者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2001年10月出版的力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驱散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颇为流行的各种自由主义,如“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民主和平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 以及“国际制度和平论”在世界  相似文献   

2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年前,中国的周恩来总理与印度的尼赫鲁总理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原则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赞同,并在随后的国际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一条重要原则而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对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