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隐私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在立法上没有给隐私权以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上对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也不够。文章通过对中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比较分析,对完善我国隐私权利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是隐私的权利化、法律化。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人格权之一,它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交通、通讯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人口居住日趋城市化,人们独立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少,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多。为隐私权立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公民实现其基本权利的需要。本文就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完善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对隐私自身的保护既是隐私权的自身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隐私权是不容侵犯的个人人格权 ,立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 ,通过立法和立法解释 ,确认公民的隐私权。隐私权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因素 ,对它的研究将使对隐私权的保护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4.
解读隐私权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个人私事或生活安宁不为他人知晓或侵扰的权利,包括隐私信息隐瞒权、隐私信息支配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它是当事人实现正当隐私利益的行为依据。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意义在于保护公民基于合法隐私之上的人格利益。我国虽有一些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款,但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中未做明确具体规定,致使实践中发生的侵犯隐私的案件无法合理地予以解决,本文从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的界定以及隐私的保护等方面阐述了隐私的有关内容,以便立法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隐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话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网络隐私权则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自然延伸。目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强化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现状,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公民网络隐私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仅仅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防范和抵制这种威胁远远不够。源于公民权利成立起来的政府,理应肩负起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责任。根据网络社会的发展规律,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护网络隐私的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是:及时出台相关保护网络隐私权的行政立法、成立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机构、支持网络隐私权保护技术的研发利用、促进网络行业的自律发展以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而实现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网络隐私侵权的分析,我国要把保护网络隐私权提到立法日程上来,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状,构建综合保护机制,包括鼓励行业自律,加强技术保护、网络道德教育和国际协调,以此达到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和促进网络发展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 ,对它的保护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现代社会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隐私权保护的威胁。因此 ,完善隐私权保护立法 ,重视隐私权的保护 ,确属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我国隐私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其原因除人们的认识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法律对此无完整的规范。隐私权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内容和构成要件。我国现行法律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采取了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建议关于隐私权的保护应在保护公民人身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法律即民法通则中有所体现,使隐私权和公民的其他人格权一样,在立法上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金融隐私权是人格权之一,也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在信息社会极易受到来自私人和国家的侵犯。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与金融机构保密义务相依存,我国相关法律存在金融隐私保护的法规位阶过低,民事责任、救济手段规定不足,保密义务例外规定立法价值倾向错位,金融隐私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保护失衡,对混业金融背景下金融隐私权保护缺乏法律规制等缺陷。建议尽早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提高金融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层次,在防范公权力侵犯金融隐私权上改变立法的价值倾向,并适时出台有关金融集团的立法,对关联企业使用金融信息作出规范。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及其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看,隐私权正在被逐步确认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之一种。人们欲求内心世界安宁和宁居环境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文章首先探讨了隐私及隐私权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我国刑法相关条文,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联邦最高法院将隐私权纳入第四修正案的保护范围之后,Harlan大法官在Katz案的协同意见中提出了"合理隐私期待"标准。只有公民的隐私权主张符合合理隐私期待标准,法院才会认定公民享有隐私权,政府的刑事侦查因侵犯公民的隐私权而构成搜查或者扣押。联邦最高法院在适用合理隐私期待标准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提炼出一目了然原则、第三方原则、非法信息无隐私等具体化合理隐私期待标准的下位标准。为了维护自由与安全的平衡,联邦最高法院对一目了然原则和第三方原则进行了修正。联邦最高法院在修正一目了然原则时提出了Mosaic理论,其后,Mosaic理论又被联邦最高法院用于修正第三方原则。虽然合理隐私期待标准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合理隐私期待标准契合了隐私权的基本属性,并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鉴于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应借鉴合理隐私期待标准,加强保护我国公民在刑事侦查中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包括公众人物在内所有公民的网络隐私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对公民尤其是公众人物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基础较弱,在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必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构建起立法、行政、司法三位一体的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促进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已作出了较完善的立法保护,而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仅有笼统性、原则性的规定。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规定,确有必要。立法上,应当依据未成年人的年龄作出不同档位的主体划分,并对"隐私"的范围进行分门别类的界定;在行为构成上要严格符合三要件立法设计;在司法运行上,要完善立法对诉前前置程序的法律确认,为司法能动性的提升提供确切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隐私权”的定义可界定为:自然人在不妨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其隐私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目前我国对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尚显不足,应至少从三个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尽快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以立法的方式予以确立;科学规范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另外,还要正确调适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与理论,在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或空白点。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法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隐私问题已越来越多见并开始形成一种社会问题。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公民的隐私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强化和完善隐私立法的条件已日趋成熟。现实对隐私法的呼唤和人们对隐私法的期待,使隐私权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试图根据一般法理、国内外隐私立法及实践对以下几个涉及隐私权的基本理论问题作相对系统的学术讨论:①隐私的界定、隐私与隐私权的关系;②隐私权及其法律特征者;③隐私权是否具有独立的法律性质;④隐私侵权行为的构成。——笔者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隐私权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公民重要的权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公民隐私权遭到侵害的威胁更加突出,如何加强隐私权的保障也成为各国关注的课题。而本文立足于日本关于隐私权保障的有关判例以及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状况,对日本隐私权保障机制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我国隐私权保障的问题等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因隐私权是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利。基因隐私有着与其它隐私不同的特点,导致了基因隐私侵权的方式、后果以及对法律保护的要求等方面都与其它隐私的侵权有着重大的差别。我国对隐私权的整体保护本身尚有缺欠,这就要求在立法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加强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立法上应当明确提出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并加以科学的界定,对侵犯基因隐私权的行为规定专门明确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和兴起,公民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成为一种新兴的方式。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时效性、匿名性以及自由性,极大地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但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导致监督权的滥用,亦不利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保护,还会造成两者的冲突。以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为视角,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协调公民网络监督权的行使与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之间的冲突,希冀对健全监督体系、规范监督行为、完善隐私特殊保护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