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3月29日,阿肯色州琼斯波罗市的西地中学内,悲剧的序幕陡然拉开。该校的两名学生五三岁的安德鲁·戈登和13岁的米切尔·摩森穿着迷彩服,高据在校舍对面的小山坡上,用他们手中的猎枪和手枪,对着250名六、七年级的校友扣动了板机,4分钟内疯狂地射出了27发子弹。枪声停了,当一切重又归于寂静后,4名如花的女中学生和会生忘死抢救学生的女老师却永远离去了。在接下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又接连发生了3起类似的惨案,有的案件中甚至连亲生父母都成了瞄准的靶子。这是美国的悲剧,却震惊了整个世界。一时间美国校园枪杀案成了人…  相似文献   

2.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届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竞选旅途中,被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德的枪手从临街的一栋建筑物窗口开枪射中了后脑勺,当场身亡。不料,30年后的今天,一部关于肯尼迪被暗杀的影片《JFK》(《肯尼迪》)公映后,立即在美国朝野掀起了一场争执不休的轩然大波,从而使这宗谋杀案再度蒙上了层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745年,英法交战,法军的5.2万人和英国与荷兰的4.6万精兵摆开阵势,法王路易十五和王太子在附近的山包上亲自观战。当双方接近到毛瑟枪射程之内的时候,英军指挥官查理·赫伊大喊:“法国卫队的绅士们!开枪吧!”不料法军的指挥官安托歇伯爵却回答说:“先生们,我们从来不先开枪!你们请先开枪吧!”结果,这样的君子风度代价惨重,英荷军队一阵排枪,就把法军阵线打垮。这一仗,法军差一点打输,靠国王亲自督战才挽回败局。  相似文献   

4.
双周人物     
《南风窗》2003,(23)
青春美国的缩影 11月22日是约翰·肯尼迪被刺身亡40周年。作为一名爱尔兰裔信奉天主教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他念过哈佛和斯坦福,曾在对日作战中负伤;29岁即当选为议员,43岁借助电视辩论击败尼克松赢得大选;任内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促进了美苏缓和,开拓了人类宇航事业的“新边疆”。 1963年11月22日,约翰在达拉斯街头遇刺身亡,娇妻杰奎琳随后改嫁希腊船王。5年后,约翰的弟弟、正竞选总  相似文献   

5.
汉娜·比彻在中国不应该是个名人,她仅仅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名驻沪记者,但一篇文章却使她搅进了中国这场关于贫富分化的争论之中。 去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汉娜·比彻的一篇文章,这个美国记者在  相似文献   

6.
20 0 4年 2月 2 8日 ,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纽约去世 ,享年94岁。世界左翼学者随后发表了很多纪念文章 ,这里选取的是《每月评论》网站 2 0 0 4年 4月 10日刊登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著的题为《纪念保罗·斯威齐》的长篇悼念文章。该文结合斯威齐的生平、著作 ,详细地介绍了斯威齐、他创办的《每月评论》杂志和每月评论出版社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极有帮助 ,现摘译如下 ,以纪念保罗·斯威齐。一保罗·斯威齐 1910年 4月 10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7.
意见与媒体     
我的枪卡住了,我没开枪,一发子弹也没打。我不认为自己是英雄,我不想凭空得到赞扬。——曾在伊拉克被俘又获救的美国二等兵杰茜卡·林奇在最近播出的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中指责五角大楼故意夸大她被俘和获救的经过,目的是把她树立为英雄。  相似文献   

8.
巴格达之春     
9·11的灰尘里飘满了问号 一名妇女从双子楼的废墟里爬出来,当她面对摄像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为什么恨美国?”很快这个“恨”字被利用了。9·11给了美国和那个来自得克萨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和批评家苏珊·桑塔格2004年12月28日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在纽约逝世,享年71岁。桑塔格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个人兴趣极为广泛,除创作小说外,还撰写各种评论文章,偶尔还写剧本,导演戏剧和制作电影。人们常把她与西蒙·波伏娃和汉娜·阿伦特一道誉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女性。  相似文献   

10.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大学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斯特·马丁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  相似文献   

11.
自1974年以来,有11名美国国会议员受性丑闻牵连而被迫辞职。最近几个月来,全美上下正被一出名叫“钱德拉·利维失踪案”的活剧搅得沸沸扬扬。大报小报为此连篇累牍,几大电视网跟踪报道,国家大政好像反而都没有人关注了(直到9·11事件发生后,基于共同的民族利益,人们才开始忘却这件事)。案发地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上半  相似文献   

12.
“倾斜”的“常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15日是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诞辰纪念日,按照惯例,美国政府要在这一天组织各种宣扬“种族平等”的纪念活动。而今年布什总统却一反常态,在白宫发表了讲话点名批评密歇根大学对待少数族裔学生的种族优惠政策。密歇根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八所“常春藤联盟”学校之一,为实现学生群体的种族多元化,该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实行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20岁以上的中国球迷,都终生不会忘记这十多年来中国足球向着世界杯大赛的一次又一次悲壮的冲刺,尤其是那令人欲哭无泪的两个“黑色三分钟”,叫人断肠的“5·19之夜”,“伊尔比德溃败”、“吉隆坡成了伤心坡”…… 精心创意制作一盒“第××届足球世界杯幻想音带”(在美国,类似的橄榄球赛幻想音带早已风行一时了),实质上是创作一篇绘声绘色的中国足球幻想报告文学,播演一部活灵活现的中国足球未来预测广播剧。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佐治亚州伊文思市格林布雷尔中学有一个“可口可乐日”,定在每年的3月27日。然而,今年的这个节日却使该校一名19岁的高年级学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并由此引发起美国人的一场讨论。这个男生名叫迈克·卡梅伦,他因为在学校“可口可乐日”集会上穿了一件有百事可乐公司标记的衬衫,而被学校责罚停课一天。迈克那天受罚后确实没去上课,不过,他可没有老老实实地认罚或悔过。相反,他积极地跟全国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的美国犯罪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教授、塞林犯罪学与刑法研究中心主任马文·E·沃尔夫岗于1998年4月12日去世,享年74岁。  相似文献   

16.
“得克萨斯杂音” 谁都知道,美国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有个习惯就是喜欢给人取绰号,不过正因为如此,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什本人也得到了不少绰号。1972年,当布什26岁时,他离开休斯敦,前往阿拉巴马州为布什家族的朋友温斯顿·M·  相似文献   

17.
保罗·盖蒂是美国的石油大王,1957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美国首富”。1976年盖蒂逝世时,他的财富达到40亿美元。保罗·盖蒂20岁时,有两年时间在他父亲的油田里做杂工,取得了很可贵的采油经验。到22岁时,他在牛津大学读了两年书,回到美国后,他放弃了准备做外交官的打算,决定投资自己熟悉的采油业。他以500元买了一块地,便成立公司筹款在那块地上凿一口探井。这口井日产原油720桶。两个星期后,那块地卖给了另一家石油公司,他第一次赚得1.2万元的利润,这就坚定了他在石油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比尔·梅尔迪斯博士来到广州乐贤坊小学,在一堂由家长和老师共同指导的家务劳动课上,他津津有味地吃掉了一盘学生炒出来的腐乳通菜,风趣地说:“这是我在中国旅行期间到过的最好餐馆。”孩子上学,家长也上学?!令人担忧的“小皇帝”鸡汤、木棒加奖金,曾一度成为督促当今“小皇帝”们好学上进的“三大法宝”。事情发生在广州乐贤坊小学。三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在班上开展争做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并用班会费购来圆珠笔、笔盒和笔记本作为奖品。不料第二天,许多评不上好学生的学生,却纷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已逾三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入侵阿富汗 ,推翻塔利班政权 ,扶植卡尔扎伊新政权的建立 ,到派兵进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倒台 ,以及北约的进一步东扩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世界格局在重新构建。从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到西班牙马德里火车站爆炸以及发生在俄罗斯的别斯兰人质事件都表明 ,如果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政府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所有发生的这一切 ,都使我们难以忘却“9·11”。“9·11”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这也许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杂志《华盛顿季刊》2 0 0 4年秋季号以“‘9·11’改变了什么 ?”为主题 ,邀请了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知名学者 ,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