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乔冠华,是周恩来一手培养起来的我国著名的外交家。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十分欣赏乔冠华的才华,称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跟随周恩来多次出访亚、非各国,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并承担了许多以中国政府名义发表的声明、公报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从 50年代初期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议、朝鲜停战谈判、印尼万隆会议,到 70年代参加中美关系谈判、第 26届联大会议等,乔冠华不负周恩来的厚望,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留下了一个个令人赞叹的故事。   毛泽东说,“乔木”的一篇文章等…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是中共中央一枝笔,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胡乔木原名为胡鼎新,曾用名乔木,至于他后来何以启用胡乔木这个名字,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胡乔木同时,早年在我党我军内还有一枝笔——乔冠华。胡乔木和乔冠华都是江苏盐城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既是同乡、同学,又同是“笔杆子”。  相似文献   

3.
博采之窗     
毛泽东断名两“乔木”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乔冠华从广州去了香港,在《时事晚报》当主编。他以“乔木”为笔名,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共写了近100篇文章、50多万字。乔冠华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功底深厚,分析形势,切中要害。在香港乃至大陆引起强烈反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对其文章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竭力封锁消息不让中外记者知道。1945年8月28日上午,也就是毛泽东从延安飞往重庆的这天,时任《新华日报》编委、国际述评专栏负责人的乔冠华到重庆珊瑚坝机场去迎接毛泽东。在毛泽东的随行…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有着“中共第一枝笔”之美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乔冠华,有着“外交才子”之美称的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和世界一流的外交家。这两位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中共大才子,都深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来赞誉过胡乔木的才  相似文献   

5.
文萃苑     
《先锋队》1994,(8)
文萃苑"党内的第一枝笔"胡乔木在胡乔木同志去世一年,并在他诞辰82周年之际,逄先知在《党的文献》第3期撰文以致怀念,现简摘如下。小平同志对乔木同志有一个评价:"党内的第一枝笔"。的确,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在我们党内,为中央起草文件,为党报撰写社论...  相似文献   

6.
乔冠华归龚澎领导 乔冠华和龚澎是中国外交战线上著名的伉俪外交家。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宣传组成立,周恩来的新闻秘书龚澎成了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海外第一代英文发稿人 东江纵队北撤后,东纵办事处主任黄作梅奉命继续在香港活动。1946年10月,周恩来派乔冠华到香港组建新华社分社,并在同年10月29日致电中央转方方、林平并香港工委,指示:“英文杂志可先登记出版,即以黄作梅为发行人出面”,“新华分社望与汉夫、乔木协办。”①黄作梅参与筹建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 战后的香港,经济破败。党组织活动经费困难。黄作梅千方百计为组织筹款。 1946年初,黄作梅的伯父黄念初只身一人从韶关返回香港。黄念初没有子女,自己积攒了一些钱,战前在香港有些物业。回港后…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获悉乔冠华等人灌醉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阿果利后,不禁大怒周恩来喝了30年的酒,醉过四次当有人批评乔冠华是不是因为“文革”审查期间没酒喝,才如此乘机大过酒瘾时,乔冠华说:“不是这样的,我在家有茅台喝!”  相似文献   

9.
乔冠华是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著名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思路敏捷,深得毛泽东的赏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点将”乔冠华,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并让他承担了许多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发表的声明、公报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乔冠华不负毛泽  相似文献   

10.
1967年4月5日,外语学院“造反兵团”开进外交部安营扎寨,将姬鹏飞、乔冠华揪去,关进地下室批斗。 这年的纪念“八一”招待会,有外国使节参加,中央通知乔冠华出席,反派就是不放人,还是周恩来出面找反派,乔冠华才得以出席。后来批斗活动少了,外事口的造反派又分配乔冠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的背街后巷去卖?” 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送…  相似文献   

11.
提起乔冠华,盐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提到龚澎,殊不知她是当年乔冠华的贤内助、新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官,并以“全世界新闻界最著名的妇女”之一而蜚声海内外。40年代,她与乔冠华结为夫妇,曾深得周恩来的赞许。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的乔冠华根据党组织安排,撤移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撰写“国际述评”,专门从事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此时他已近“而立”之年,但仍孑然一身。到周恩来主持下的“八办”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史博采》2005,(12):30
乔冠华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受了他的初恋情人姚锦新的影响。姚锦新深造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自幼丧父,寡母幼女,寄人篱下,类似林黛玉身世,所以很爱读《红楼梦》,常常枕边放一部《红楼梦》。乔冠华每次去看她,俩人闲聊,常扯到《红楼梦》的话题。姚锦新高度评价《红楼梦》,称这部小说是“千古绝唱”,于是乔冠华也想了解《红楼梦》的内容,便开始读《红楼梦》。此后,乔冠华去看姚锦新,俩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谈论较多的是宝黛悲剧。乔冠华认为“黛玉葬花”、“黛玉题帕”、“黛玉焚稿”等,这些故事写得感情真切,语言精美,读了余香满口,韵味无…  相似文献   

13.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10月25日,对外友协主持向乔冠华遗体告别仪式,自愿前来参加的亲朋好友600多人。这天,秋雨霏霏,上天同悲。前往八宝山送葬的人中,有一位年轻的特殊客人。她,就是陈老总的女儿从军。陈老总的长子陈昊苏较多的知道父亲与乔冠华之间的友谊,他因出席一个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在他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难以计数的国际述评和外事文稿,但并未留下诗作。写诗乃是他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之后,为遣兴抒情而作,从不示人,故外人不得而知。乔冠华晚年时  相似文献   

15.
徐永军 《党的文献》2012,(4):122-124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胡乔木身边工作了一段时日。那时,乔木同志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然学习不止、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学习、思考、写作是他每天必做的三件事。  相似文献   

16.
续诗,一是指续吟他人的诗,或是巧妙地续写出与他人诗浑然一体的诗的艺术。毛泽东的续诗,数量虽不算多,然其续作一出,即颇富高雅的情趣,往往不同反响,能给人以智、给人以笑、予人以美的享受。一、续写乔冠华诗,自乔冠华之音。1973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召集会议听取关于中美谈判的汇报。有人说1972年尼克松、田中相继访华,我国的外交形势大好,外交部长乔冠华诗兴大发,写了三句打油诗,可惜还缺第四句。毛泽东笑着说,我来给乔老爷填后两句:“乔老爷,你的前两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我现在给你填后两句:‘莫道…  相似文献   

17.
乔冠华不但是新中国的著名外交官,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使人读后赏心悦目,实感快慰。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党内著名的笔杆子,胡乔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文件和历史文献。毛泽东曾夸奖他说:"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称他是"党内第一支笔"。那么,胡乔木是怎么写文章的呢?"如何使文章按中央的要求能够让人看下去"胡乔木一生撰写、整理、修改的文件、讲话、社论不计其数。他  相似文献   

19.
初试锋芒 国际述评一鸣惊人 1938年初,乔冠华经过多年的飘泊回到祖国。因抗战心切,他谢绝了金岳霖教授邀请他去西南联人执教的好意,辗转来到广州投笔从戎。  相似文献   

20.
胡乔森是写评论的高手。他常常亲自为报纸写社论和评论,不断审阅修改评论稿件。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的那篇著名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