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特别是城市)的物质赡养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城镇的离退休老人。精神赡养问题能否引起家庭、社会的重视,能否得到司法支持,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目前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因而,精神赡养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对精神关怀的内在需求。老年群体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各种发展性的需求的满足和政府、社区、家庭以及老年个体所组成的这一支持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作为调节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孝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教育由此切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而赡养双亲尊老敬老则是传统孝道德规范中最为显著的合理内核,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与传统孝道德相适应的是对孝道德规范的教育。孝道…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多,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本文试图从探访老年人的角度提供一些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将积极老龄化引入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中,分析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中存在的家庭精神养老弱化、政府投入偏低和精神自养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城市老年人赡养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权益保障研究应把对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和群体性老年人权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群体性老年人权益是区别于自然人的老年人群体共有的权利。法制框架下加强群体性老年人权益保障,应注重政府责任的强化。群体性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其实现不仅需要道德的完善,还必须建立精神赡养相关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是中国现代家庭文明建没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辩证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既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树立一种崭新的“孝道”观念、“养亲”、“敬亲”、“谏亲”应是现代“孝”道的主要涵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往往需要赡养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四位老人,即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帮助老人度过晚年,也很难尽生活陪伴与精神慰藉的孝道.……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一提到健康人们往往只注意生理方面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心理及社会文际能力三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因此,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除了要合理地安排物质生活外,还必须重视心理卫生,安排好精神生活。我是秉着这一宗旨来安排自己的精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与《刑诉法》第77条的立法精神并不矛盾。 首先,《刑诉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条文上看,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请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但应该看到该条规定中运用了“有权提起”四个字,即该条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不是限制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因此,该条规定并未将精神损害赔偿之诉排除在外,在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赔偿责任形式得到法律的确认后,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请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城市老年人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对子女的依赖,绝大多数的城市老年人可以基本上自给自足,达到生活上的经济独立。城市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象西方那样,正从经济赡养为主转向生活照顾与精神慰藉为主,这就为分居型的城市家庭养老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现有的养老模式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章从大文化的视角,结合传统"孝"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的思想,提出文化型养老的内涵,分析了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在实现文化养老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高校是实现文化型养老的有效途径,并试图构建评价"文化养老"的指标体系以促进文化养老的实现,进一步健全西安市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发展。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快速步入老龄社会,家庭赡养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孝文化是养老敬老的合理内核,是我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在以家庭养老为载体的方式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小康社会]根据我国传统的解释,“小康”指的是低于“大同”,高于温饱,生活比较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经济状态。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我国从人均800美元到人均4000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间的几十年发展过程,总的讲都是处在小康阶段。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基本含义作了科学概括。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  相似文献   

16.
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全国五大城市1005名准老年人的调查资料,以同龄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对象,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心态和认识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父母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心程度基本相同;3/4都将生病照料和日常生活照料看作老年生活中的最大担忧.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生病照料的担心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也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赡养自己所面临的客观困难的理解.两类父母都认为,为了孩子的前途,应该让他们去更好的地方,自己的养老将主要依靠自己解决.  相似文献   

17.
“孝德”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王充作为“孝德”教化初期的思想家,在少年时期即以对父母的“恭愿仁顺,礼敬具备”而获“乡里称孝”的美誉,成年后依据自己一以贯之的“实事疾妄”精神阐述了对孝德的理性认知。他认为,养善心、修贤德乃“孝德”文化的精髓所在,但俗论敬祖祭祀中出现了两种偏差:相信祖先有鬼魂与企望祖先祈福禳灾。此乃本末倒置的误导。厚葬之风亦有违孝德,不仅“丧物索用,无益於世”,还存在“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等诸多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梯”,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举孝廉”,《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如果依照《韦伯斯特大字典》中“文化是一个民族通常生活所包含的各种项目的清单”,①给“文化”的概念界定,那么作为人道之始的婚姻实是这个清单中关键的一项内容。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  相似文献   

20.
从严从实是为人做事应有的精神与态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仁、义、礼、智、信、乐、勇、孝等主要内容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严、实思想。分析《论语》中的严、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从严从实作风、践行从严从实要求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