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男人扮女人     
鲁迅《野草》里有一篇《立论》,说讲老实话的必挨打。这因为,老实话常常令人扫兴,煞风景;于是逆耳,于是拗众,远不如到处撒糖精之有趣。鲁迅本人也因偶尔说些按理无可非议的老实话遭到讥贬。如他反感于“男人扮女人”,说过几句不敬之词,实在不知错在哪里?本来这玩艺是旧时代封建礼法和习俗的桎梏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扭曲人性的  相似文献   

2.
陈漱渝 《民主》2023,(2):46-48
<正>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上,冯雪峰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够替代,影响可谓无人可以超越。鲁迅生前评论他的文章就已汗牛充栋,但被鲁迅本人认可的,除了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集〉序言》之外,另一篇就是冯雪峰撰写的《关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7月中旬,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准备出版他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捷文版,希望鲁迅亲自作序,并推荐一篇论述鲁迅文学地位的文章。鲁迅感到瞿秋白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太长,又专论杂文,  相似文献   

3.
周良娥  秦祖儒 《学理论》2009,(31):181-182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与伟大实践者鲁迅,娴熟地驾驭叙事技巧,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叙事艺术经验。他的小说《示众》、《弟兄》巧妙运用了“外聚焦”的两种形式——《示众》采用有限视角外聚焦,《弟兄》则采用无限视角外聚焦,因而使主体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实现了创作主体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7,(11)
正王铁仙先生的散文集《平静》即将出版,铁仙先生希望我为他的新书写一篇序,心里既高兴,也有点惶恐。王铁仙先生是我的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喜欢的课。他讲鲁迅的散文、讲徐志摩和李金发的诗、讲郁达夫的小说,都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独具个性的解读。记得他讲解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迟桂花》,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把作品分析得丝丝入扣,讲得引人入胜,课堂  相似文献   

5.
丁启阵 《各界》2011,(9):2-2
读过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中国人,数以亿计。鲁迅在这篇深情怀念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晨光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一角丛书》……一部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化高楼”,出自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现代文学大家之手,而他们又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赵家璧——一位将一堆  相似文献   

7.
迭戈 《各界》2011,(9):93-94
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回忆录中,秦德君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事实上,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茅盾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然而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9.
博友阮直     
黎安 《各界》2011,(8):96-96
闻晓阮直的大名,大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束90年代初。那时,老夫还是一个愣头青,却偏偏对不受人待见的杂文和小品文情有独钟。除了想方设法购买阅读《鲁迅杂文全集》、《燕山夜话》、《当代杂文选粹》等杂文读物,还报名参加了中国杂文创作函授学院第一期的学习。在依稀记忆里,阮直当时就已在杂文界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1912年到1926年,曾任职民国政府教育部,经历了长逾14年的公务员生涯。在以往的研究中,这段官场岁月被有意或是无意地回避,但从日前解密的档案和陆续出版的名人回忆录中,历史学者希望还原这段真实经历,逐步勾勒出完整的鲁迅人生。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9)
在"五四"时期,鲁迅是作为彻底批判传统的战士形象出现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被民众誉为"民族魂"。实际上,在鲁迅的思想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矛盾的。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将鲁迅与魏晋名士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分析他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立场与他选择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素质的事实,两者之间存有无可疏解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卜束 《瞭望》1989,(49)
宫竹心是何许人?查新版《鲁迅全集》注释,仅知他笔名白羽,山东省东阿县人,生于1899年,病逝于1966年。早年曾与鲁迅交往。他曾任北京《国民晚报》、《世界日报》记者、编辑。先前曾在北京邮局工作,因爱好“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与鲁迅通信,深受影响;但后来又迫于生计,转变方向,成为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家。当时在华北,  相似文献   

13.
王宝才  张静 《学理论》2010,(3):79-80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不仅显示在他的同时代里,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的不朽的延续,特别是在新时期小说的创作中,常常可经窥见鲁迅的影子。其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鲁迅传统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杨宪益(1915.1-2009.11),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人们较多了解杨宪益与他美丽的英国妻子戴乃迭的爱情故事,知道他们合作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这对翻译大家、恩爱夫妻,在事业、成就背后所承受的不可言说的内心伤痛。  相似文献   

15.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16.
《民国春秋》发表《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一文,其中提到罗家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份5月4日当天北京唯一的印刷品传单,首次提出了‘五四运动’一词”。这个说法与史实有出人。罗家伦的确是《宣言》的起草者,但并未在宣言中提及“五四运动”一词,该词首次出现于他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罗家伦1912年进上海新式学校复旦公学,初步接触新思想和新出版物,1917年入北京大学,主修外语和外国文学,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9年4月底,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5…  相似文献   

17.
鲁迅发过一次怪论:“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见《小杂感》)有位确实是鲁迅研究的专家说:不对,女人也有妻性。可惜他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没有说明他看到的或想到的女人的妻性是什么,无法判断他和鲁迅的分歧到底在哪儿。 闻一多先生以新诗名家,然后又专攻中国古代文化。他的论神话、《诗经》、《楚辞》、乐府、唐诗诸作,蔚为大家,誉满学界。有一次他直接指出:妻性就是奴隶性。这使我非常佩  相似文献   

18.
无法骂倒     
以漫骂逞英雄,似乎是一种老手段了。拉开嗓门儿骂一通,从祖宗三代一直骂到曾孙重孙,既不要论据,也不要论证,信马由缰,骂到哪里算哪里:文坛么,中国可曾有过文坛?鲁迅?鲁迅是谁?我从来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不过是几块老骨头罢了。茅盾?茅盾有什么作品?《子夜》,...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近年来研究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探索,刘伟的《"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过置入于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流程中的竹内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个案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视角"的独特个性与内在规律,为深化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0.
谢云 《瞭望》1988,(44)
近年来,刘甲同志竭力倡言“新基调杂文”并出版了《新基调杂文创作谈》。何谓“新基调杂文”?从他一篇文章的题目:《要警惕和克服鲁迅式杂文基调的“积习”》,大致可以窥见其实质。“鲁迅式杂文基调”的“积习”,尚且要“警惕和克服”,可见这“新基调”与“鲁迅式杂文基调”对立之深,简直如冰炭之不相容。兹事体大,其中是非,非本文所能说清,姑置不论,只说他所强调的作为“新基调杂文”论重要基石的“官民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