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佚文 《今日广西》2007,(15):56-57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辜鸿铭是一位奇特人物。他早年在许多西方国家游历,西方文化滥熟于胸,后来却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中国传统纲常著名。民国都十年了,他还留着辫子,穿着中式大褂在北大授课,这就使他的“遗老”身份愈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3.
张桂亭 《传承》2009,(9):41-41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晚清民初人辜鸿铭,精通中学西学,能操多国语言,一生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那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相似文献   

4.
看过有人列出的中国作家百年来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名单,有辜鸿铭、鲁迅、老舍、林语堂、李敖、巴金、北岛和王蒙等,其中几位无疑是驰名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名家。而辜鸿铭这个名字我们会觉得比较陌生。然而,他比鲁迅更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鲁迅是1927年获得提名,而辜鸿铭是1913年。  相似文献   

5.
倪蕊琴 《福建乡土》2011,(2):16-17,19
每个读者在看了托尔斯泰的《给中国人的一封信》后,都会对收信人辜鸿铭及该信发表前后的情况产生兴趣,我也不例外。查阅了手头有限的资料,还真是个有趣的故事。而且从他们奇特的交往中,还引出值得查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景明  刘中树 《求索》2010,(12):184-186
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近现代历史,主张维护民族文化自主性和独立性,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辜鸿铭构筑了基于儒教哲学的"良民宗教"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对内抵制西方物质实利主义,建构心灵与理智谐和的国民性;对外呼吁道德、公理,以实现民族救亡及国际新秩序,对中国现代国族及民族文化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是中国反思现代文明之负面性的思想先驱。"优雅的中国人"是辜氏针对现代文明物质主义的弊病所设计的道德人格,主要包含"仁"、"礼"、"智"、"义"、"孝悌"五种道德品质。他以儒家义理阐释西方文化,既是对儒家文化的新释,又为中西文化的双向阐发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8.
正一本好书,必得让你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起,读上三句就无法释卷,也不忍跳过其中的一句。这种书我已经多年没有遇见过,直到有了钟兆云的《辜鸿铭全传: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钟兆云钟情清末民初真正的"国际巨星"辜鸿铭由来己久,而立之年就以7年磨一剑之功,出版过3卷本160万字的历史小说《奇人辜鸿铭》。这次以洋洋  相似文献   

9.
用西方的眼睛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独特视角,而况,又是来自西方的"美眼"呢。对于在中国生活过,又把这里的生活介绍给世界的西方女  相似文献   

10.
吴争春 《求索》2011,(10):130-131,136
辜鸿铭从道德角度评析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革命的目的和结束帝制的后果。以惯常的价值与思维方式看,辜鸿铭对辛亥革命的解读是“另类”的。但是,他的评论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另一重视角,增加了另一个思想的参照系。尽管其立场是“保守”的,其思想观点从学术角度而言也远非严谨,然而其致思的视角与某些观点所达到的深度,对于我们转换视角、更加深入地研究辛亥革命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是不应遗忘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批判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以西方某些观点看,由党来领导法治建设"是自相矛盾的"。这种简单的标签式评论,反映出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根深蒂固的偏见。西方精英心知肚明,中国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路,是这个超大型社会的成功之本。中国如果照搬西方那一套,不仅"玩不转"而且必栽。但他们避重就轻,专挑符合西方舆论场的帽子给中国戴,让中国看上去永远另类、奇怪。然而,需要正视的是,在今天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政治,文化等原因,西方媒体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中国以及海外华人媒体虽然进行了坚定的回击,但是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媒体尚未被西方受众广泛接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受众方入手。可以从中西方文化上的"相同"与"不同"入手,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利用民间多种交流平台增强西方受众对中国的理解,削弱其成见,进而使得西方媒体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中国的敌意。  相似文献   

13.
张捷 《传承》2012,(17):90-92
我们看西方的社保制度一定要成体系地全面看待,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政府在社会保障当中的职能,不要简单地认为西方的政府解决了一切问题。西方的社会体制的背后是各种力量博弈和平衡的结果,我们要看到西方宗教在社会保障当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能丢掉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保障机制,更不能丢掉中国孝道的民族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王印英 《求索》2012,(11):254-255,235
别于民乐和俗乐礼拜式音乐的西方古典乐派,其创作基于欧洲主流文化,植根于西方文艺传统。中国古代乐舞集东方乐诗、民舞于一体,在击拍中叙事,在雅颂中抒情。欧洲古典乐派与中国古代乐舞虽源出异域,但多有同质性律动。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看,两者萌发均着宗教之胞衣;从艺术发展史脉看,崇善颂圣是恒长之主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公众依然对老北大教授辜鸿铭记忆犹新,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辜鸿铭的着装打扮和另类的“大辫子”绝对是一个“最传统的保守派”,但北大包括其他大学的学生依然无比尊敬他,  相似文献   

16.
这里是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浦尾村。 2012年12月28日,我站在这里,站在村中“陈氏家庙”前。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根之所在。在“陈氏家庙”的神主排位前,供奉着一幅高80厘米、宽40厘米的辜鸿铭遗像。遗像下方写道:  相似文献   

17.
世界乱象纷呈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转折性变化、相关方尤其是美国及西方对所谓"后西方世界"来临产生了战略性焦虑情绪、未能做好应对准备。从长线观点看,未来国际力量对比仍将沿着不利于美国及西方的方向演进,美国及西方的战略性焦虑不会消失,国际乱局仍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这将考验中国国际战略、尤其考验中国对美战略。  相似文献   

18.
闫莉 《传承》2009,(20):106-107
利玛窦在华期间,针对中国的现状,大力研习儒家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反映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角度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19.
赵壮道 《人民论坛》2013,(11):183-185
从宏观文化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市场经济文化而形成的;从文化基因层面看,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文章从社会主义文化基因的角度,提出用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来保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0.
闫莉 《传承》2009,(10)
利玛窦在华期间,针对中国的现状,大力研习儒家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反映了西方人看中国的视野角度以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