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艰苦奋斗”这几个字眼我们听起来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繁荣富强的催化剂。但近些年来,刚刚得以宽余的中国人染上了"富贵病",而且病态在逐渐加剧。城里情况究竟如何暂且不提,就说我们南漳这个盆困山区吧。一方面是国家扶贫重点,一方面铺张浪费在裂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结婚也得花四、五千元;办丧事至少也得千元挂零;生  相似文献   

2.
新论集萃     
《浙江人大》2012,(6):62-63
"法治精神"应成为一种信念我们现在到底是最缺"德"还是最缺"法"呢?我认为,现在中国人不是缺"德",而是缺"法",是我们现在更加感到法治的不足。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每个主体都要行使权利,同时承担责任,而不能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公共权利。当然,说我们现在缺"法",主要不是说我们缺少法律和法条,不是说我们的法律法条比以往少;而是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现在更为需要,更显得不足了。比如我们遇  相似文献   

3.
做思想政治工作难,做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难.这是人们经常感到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住当代青年人的思想脉搏.本文试图从人生观这个角度,对当代青年的思想作些剖析.在矛盾的交汇点上——青年人生观形成的社会土壤对于中国青年人来说,没有哪个时代能象今天这样提供充足的机会让青年人充分地展示自己,没有哪个时代能象今天这样让青年人如此引人注目.在探讨青年的人生观之时,我们必须弄清青年人生观形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但最重要的是对于困难和挫折,要用怎样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去迎接挑战并战胜自我,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然而能够做到的人,就会拥有一番新的天地。可以这么说,生活的磨难赋予了人们坚韧与软弱、拼搏与妥协的不同的人物性格,也就雕塑了不同的人物塑像,更铺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用绿色美化家园用爱心帮助别人我们的汽车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爬行着,沿途的风景是一成不变的沙地,没有树荫的遮挡,隔着汽车玻璃的阳光依然让我们感到那样炙热灼人。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能够留下来生活就足已让人佩服,更何…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和斯洛文尼亚两国关系在"16+1"合作框架基础上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日趋密切。"我们共享着同一片天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共同抬头去仰望,并且共同分享,这从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我们永远都是看着同一个月亮,中国人所看着的月亮跟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样的,也许我们说着  相似文献   

6.
场主的话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中国人因此也多了一件烦恼 :丢车。我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要说谁家的车从没丢过 ,反倒成了稀罕事儿。一辆价值二三百元的车 ,丢了就丢了 ,不致出现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等严重问题 ,可丢车时的尴尬和恼怒 ,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几天的出行不便 ,的确让人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 ,它时时让人感到生活在一个“治安糟糕”的环境里 ,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危机。我们为什么看不住自行车呢 ?难道对丢车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有什么办法 ,能使我们不再遭遇丢车的烦恼呢 ?也许 ,您能通过本期的安全试验找到一些答…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五人获"诺贝尔贡献奖"?一一去年12月27日《新京报》上的这则新闻标题,让人结结实实地"震撼"了一把。因为,如果消息确凿,这将是中国人在104年来首次获得诺贝尔奖项。而且一得就是五人,这能不"震撼"国人吗?及至看完整篇报道,被"震撼"得越高,被"羞辱"得也就越深。其实所谓"诺贝尔贡献奖"不仅闻所未闻,而且跟诺贝尔奖根本就没有一丁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7,(14)
<正>政策更宽松一点,让外国人在中国创业就业更容易一点,这是大多数外国留学生的心声。他们同时还希望日常生活方面能更便利,比如租房、住酒店、上网等方面能够有更多选择空间。"我喜欢了解中国对外国人的政策,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在中国肯定要去了解。"当问及是否了解最新的绿卡新政,来自埃及的留学生王海波这般对《小康》记者说。对于外籍留学生来说,与他们相关的中国政策确实关涉他们的未来。最近,中国政府向外籍友人和外籍华人"发福利"了,其中就惠及创新创业的外籍留学生。  相似文献   

9.
"《公交车厢论语》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让车厢飘散着书香,平添了高雅,蕴涵了气质。当我走进车厢,或坐或站,默读一下富有哲理的《论语》,心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不仅缓解了一些乘车的无聊,还算挤出时间学习了知识,更能把一些名言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这是家住济南市历城区祝甸路的冯建海老人给济南公交来信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3):30-31
不记得这是近年来的第几次"旱痛",那个远古的时代是否也经常经历这样的焦灼……与古人不同的是,今天的"旱痛",多了人为的因素,比如水利设施欠账太多,过度抽取地下水,污染水源……中国连年发生的"干旱"问题,是中国的水问题,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水的态度。我们只有学会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缓解灾难,否则人类只能饮鸩止渴。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5,(4)
<正>制度破冰已经开始,这一切告诉我们,在中国做农民要趁早了。说了几十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有了更为准确的说法:让一部分蓝领和农民也富起来。而现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早已开始,很快大家便会挤破头争做农民。蓝领和农民,在中国其实是一群人(没有财产收入的赤贫阶层),他们富起来的社会才是"橄榄型富裕"。为此,制度破冰已经开始:一方面是农村土地新政,让农民也有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是提高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水平。这一切还告诉我们,做农民要趁早了!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一次新年论坛的主题讲话中也表达了这层喻意。  相似文献   

12.
七月酷热,八方如蒸。在驱车赶往杂志社的途中,望着著名的中关村大街上匆促而随意的行人,如蜗行牛步般的车流,人心中之焦灼如窗外热浪,腾腾而上。可能人们都会希望来一场豪雨,浇灭这如火的大热和心内的焦灼;或许更希望有个什么终极的解决方案,让这混乱的交通一夜之间变得有序。从混沌到有序,这中间到底需要什么?焦灼之感是否要伴随我们的整个行程?一如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虽已经跨越开辟鸿蒙的时代,逐渐向有序而和谐的方向前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有许多困扰我们的混乱状况一时难以消除。我们不能指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灵丹妙药,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导刊》2015,(1):22
<正>白驹过隙,又到岁末。这一年,有太多的人大大事引起关注,有太多的人大话题引发讨论,有太多的人大创新实践让人惊喜。这些大事、话题和创新构成了2014年重庆人大工作发展的整体图景。在此,我们按照惯例评出了2014年重庆十大人大新闻,希望以此为坐标,不仅可以触摸这一年重庆人大工作的发展脉络,更可以让人们感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的勃勃生机犹如一缕春风,伴着"法治中国"的号角,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4.
当年新中国的国号也差点儿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只是有人说,共和国已经把民主的意思包括进去了,这才去了"民主"二字。邓小平后来说得更干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时代潮》2000,(12)
在机关干我们这一行的,叫秘书。但我们这儿是大基层,领导还不够配设专职秘书,所以我连个正式名分都没有,常常被人戏称为"笔杆子",话里夹带着不屑和揶揄,让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做"笔杆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说长相吧,你不能五大三粗,一脸匪相霸气,让人看着害怕;也不能猥猥琐琐,木木讷讷,让人看了不顺眼,觉得丢份儿。最好是相貌端正而不醒目,身材高挑而不显眼,还要  相似文献   

16.
等待安置,这是个焦灼的过程。一个偏远的老解放区的小县城你没什么办法,企业不景气.行政事业不打算要人,怎样把我们这批200多穿过军装的人垂下去?我说过,这是个焦灼的过程。今年的安置时间在九月,眼下是六月。我们都可笑地削尖脑袋通过各种关系试图和民政局的头儿挂上钩。民政局的任何一位同志对我们来说都可能成为救命稻草,他们在我们眼里就是亲人。而我和这样的亲人沾不上边,我所有的同学朋友没一个能跟他们说上话的!既然说不上话,就索性不再打听。一个热浪翻滚的下午,小孩的舅忽然翻山越岭飞车而至。他大口喘着气说:““民…  相似文献   

17.
跟着真理走     
我总感到面对新生,我有很多话想说.这大概是出于某种责任感,出于某种盼望,似乎还不是出于虚荣心,不是出于所谓"话霸"的骄横,不是缘于令人讨厌的好为人师的"职业病",不是为了做秀、摆姿态、抢镜头、出风头吧?其实,聆听是最幸福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沉默时,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此时就感到空虚,感到紧张,因为一开口讲话,就意味着遗漏、片面,甚至犯错误,就意味着将自己置于被审视、被批评,甚至被嘲笑的险境.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说:"人类一说话,上帝更发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师生见面会上我讲了五个问题,今年我想多讲一个问题,讲六个问题.对这六个问题的言说合成一句话,就是:"跟着真理走".  相似文献   

18.
愚人节到了。每到愚人节,就会有些作弄人的玩笑满天飞。愚人节嘛,有这个特权。然而,就是仅仅这一天,大部分中国人还是不愿开玩笑,对于被作弄感到愤怒。于是,有些人就这样评价了,说中国人开不起玩笑,没有幽默感。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9.
各地人大会议上,没有哪条新闻比今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市长王岐山笑谈官员出国考察更受媒体青睐。新闻说,在会上有代表建议到以色列考察节水滴灌技术,王岐山说,学习先进经验的渠道非常多,不一定非要花时间、花精力到国外去考察,“以前,听说南斯拉夫的奶牛养得好,中国人就经常去学习参观。当地的官员就对我们讲,‘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报道说,“整个会场哄堂大笑起来”,网上读者也肯定“王岐山对出国考察的绝妙讽刺”。我很希望了解那个提出让王岐山到以色列去考察滴灌技术的人大代表的感受,可惜没有报道。那位代表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必定没有想到会引出一个哄堂大笑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可见自信是人生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是走向事业成功的强大心理动力。自信是自己垒起来的信念之塔没有人天生是自信的,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感到周围的世界又吵又闹,忽冷忽热,很不舒服,但又不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就哭、就闹。渐渐地长大了,我们会走路了,会说话了,学习了知识,自己能处理一些问题了,我们体会到对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些控制感的,自信也随之建立起来,不断地由小的成功发展到大的成功,不断地由小的自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