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究竟存在不存在中间阶级?目前理论界众说纷纭,尚待深入进行探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和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如何,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准。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提出划分阶段有四条标准。列宁提出的第一条标准强调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内部存在着一个从事生产的阶级和另一个不从事生产的阶  相似文献   

2.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职能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职能相应地也出现了沿着从统治性、保卫性向管理、服务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调整的新特征。第一,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施加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主要通过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施加影响。第二种形式是施加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经济立法等手段进行。这两种形式相互配合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3.
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劳工拥有组织工会权、罢工权、与资方的集体谈判与签订集体合同权、享受社会保障权、参与企业管理权.劳工权利的获得是工人阶级不懈斗争的胜利成果,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带给我国的启示是:应启动工会"维权"机制,增强工会的独立性,支持农民工组建工会;应启动"劳资"集体谈判与集体协议机制,以此作为维护劳工权益的重要形式;应启动"劳资"共同决定机制,使劳工切实拥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全球资本主义碰壁给人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50年前就已经敏锐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以自己所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低廉的商品价格作为摧毁异族仇外心理的重炮,因而“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277页)事实正是如此。这个格局曾一度被打破,然而如今似乎又复归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的迅速增长,除了加强国家干预,作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等原因外,主要得益于新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更确切地说,是4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的以电子技术和原子  相似文献   

6.
改革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贯穿于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例如,在奴隶社会中,有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国家的梭伦改革,波斯帝国的大流土改革;在封建社会中,有公元5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移植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沙皇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满清王朝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英国1832年的国会改革,美国本世纪30年代罗斯福的“新政”改革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改革,以及我国自1978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要搞好我国的…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分析很多,用形象的语言来概括有这样几种主要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即“橄榄型结构说”。也就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两头小的部分,分属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谓中间大  相似文献   

8.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  相似文献   

9.
面向 2 1世纪 ,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破国别、行业界限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克服我国现有产业中存在的困难和不合理现象 ,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制订出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政策 ,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对我国在 2 1世纪完成三步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中产阶级成员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无产阶级的特点,这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形成了重大冲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必须通过实现自身嬗变,把中产阶级成员动员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生力量,才能继续保持社会主义运动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废除余粮收集制和施行粮食税的决议,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转变。同年4月,列宁发表了《论粮食税》。这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在十月革命后胜利地粉碎了国际于涉和国内反抗之后,为了不失时机把着重点转移到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上来的理论原则和政策指导,正如列宁在文章第二段开宗明义指出的,新经济政策不是“眼前的”一时权宜,而是成功地实现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恢复以来,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早期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在许多方面都阻碍了审计机关职能的行使,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研究和分析这些新情况,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问题》一书反映了当代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产物。我们所以在目前还要发展这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形式,目的是要展开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利用资本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股力量;要利用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冲破我国多年来形成的锁国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管理过程的各种具体措施、环节和关系;同时,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按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是列宁存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首先创立的。列宁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勾画的前景十分广阔,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再一次显示了它的活力。但是,重温历史,回顾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与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与中国的实践地位,发展前景及其作用差异甚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本文试图对此作粗浅的理论探讨,或许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相似文献   

16.
科技革命不仅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而且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演进。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科技革命下得以不断发展呢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科技革命的连接。而科学技术的公有性、对私有制的扬弃性和反对资本的统治性 ,又决定科技革命的最终方向将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斐 《前沿》2011,(10):195-197
在美术教育方面,前苏联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经验影响了我国一代画家及美术教育家。如今,俄罗斯当代美术教育的先进之处在哪?值得我们再次提起俄罗斯高等美术教育的是哪些方面?值得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俄罗斯的外界环境对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有多大?俄罗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有益于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予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讲授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时,学生往往认为:帝国主义“腐而不朽”,社会主义“优而不越”。总喜欢把我国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那么,怎样正确看待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呢? 一、不要只看到今天的差距还要看到过去的基础当前,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比如钢的生产,从清朝末年到北洋军阀搞了38年,蒋介石又搞  相似文献   

19.
夏中芹  曹明 《人民论坛》2013,(11):253-255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当时俄国具体国情,在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比较十月革命前后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实践,能够发现该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的调整、升级和不断创新,必须坚持、发展并完善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必须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一、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