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马啸原本文认为政治与道德有其不同的内涵,从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又相互联系无法截然分割。历史上政治的道德化比之于政治的宗教化是一种进步,但也存在一系列弊病,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政治开明。而道德的政治化则是用政治否定道德,使人们...  相似文献   

2.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无不同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发生联系。我们所说的伦理或道德,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决定着人们的义务,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特别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进步的、革命的道德促进生产的巩固和发展,落后的、反动的道德则起相反的作用。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  相似文献   

3.
陈云峰 《创造》2003,(7):33-34
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掌握世界,具有认识社会现实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规范不同于法,不是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来实行,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实现。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更加广泛,虽然道德不像法一样具有强制性,但是社会所共同形成的舆论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这种力量是法所不可比拟的。道…  相似文献   

4.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互促进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控制作用,是通过道德的内化实现的,是"软"的手段,主要靠"自律"。而法律则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硬"的手段,主要靠"他律"。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道德的长处是直接源于人的内心、习惯,易为人们接受,调整的范围广泛,覆盖面大;法律的长处是经过严格选择,源于道德规范又高于道德规范,由于其国家意志性,更能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但二者又各有不足,道德规范的力度没有法律规范的力度大,但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又比道德规范小。所以,道德和法律唇齿相依,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5.
时间焦虑何以在自由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仍然普遍?文章考察了时间被道德化的过程,并从“时间的过度道德化”这一视角来理解青年的时间焦虑问题。所谓时间的过度道德化,是指过度以时间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压迫、剥削自我而导致自我异化的观念或实践,在历史上以进步主义、优绩主义、工作伦理等面孔示人并遭到社会批判理论家的批判。经验材料也显示,过度自责歉疚、时间恐慌泛化、主体悄然隐退等都是将时间过度道德化的经验表征。如何将时间的过度道德化与时间焦虑关联起来,关键在于解析时间认知层面上如何“过度”重视时间道德。文章指出,迷信速度文化、时间认知单维化、时间脚本理想化等极端化认知是将二者关联起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犯罪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宗教可以成为犯罪产生的原因,即宗教犯罪化;宗教可以是犯罪预防对策,即宗教信仰道德化;宗教亦可用作矫正犯罪的辅助手段。宗教具有规范控制社会思想行为的功能,在一些国家,宗教仍是主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宗教教化的功效有其局限性,但其作用的范围却比一般教育广泛。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年初强调:“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重的思想,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一、德治是法治的基础第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规范必须有道德基础,而道德规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提升为法律制度。许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如爱祖国、爱劳动等都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人人应遵守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8.
初二教材第一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第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主要讲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尤其是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二者的主要相同点、相辅作成的关系及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对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的积极意义后,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本框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及认识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人们一般是从二者在上层建筑中所属范畴、二者的形成条件、表现形式、规范的内容、规范的结构、调整的范围,实现的手段、发展的前途等诸多方面阐述的。但局限于初二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王建琴 《前沿》2002,(1):36-3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 ,同时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 ,是新时期我党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学说的新发展。一、正确把握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成 ,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09,(10):84-84
黄瑞英在《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既与神性相对立,又超出人的自然本能。人的理性本质在于以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与理性的悖论则在于道德的理性化过程,即误把工具理性运用在道德价值理性领域,导致了道德的非道德化。道德与理性悖论的解决需要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尊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1.
内心信念在维系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就表明,道德不是靠外来的强制力量发挥作用,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人们的内心信念的维系而自觉发挥作用的。这就是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区别于政治、法律等社会意识形式的地方。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能否从“应然”到“实然”,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所起的维系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种评价方式中,人们的内心信念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最为重要。这首…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岭南学刊》2012,(4):117-120
在目前的人类生存条件下,遏制生态问题、调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关键在于遏制人类的贪婪。而要遏制人类的贪婪就需要依靠道德的提升。将内在的道德化为外在的原则约束人们的技术行为,并将这些原则作为经济、法律制裁的法理依据,形成国际统一的技术行为标准,是解决生态问题、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贾韶琦 《理论月刊》2023,(1):143-151
社会信用立法面临着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回应不明显、实施立场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信用立法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语境下的道德立法,通过将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在“良法善治”意义上的统一。大数据技术为社会信用立法提供能力支持,使之成为可能,并因全样本分析、反模糊反匿名、自身膨胀等技术特征影响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立法中宜确立“全面采集”“原则公开”“安全使用”之原则。实践中“泛信用化”惩戒乱象表明社会信用法律的规制功能与激励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失调,一方面应明确激励型法的规制功能,引导逻辑思维和意识形态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坚持法律规制功能的激励导向,即便是失信惩戒也具有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国”的原则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选择和政治价值基准以后,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社会主义伦理与道德建设,使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德法并举是两者本身的客观要求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法律的威慑力、强制力、明晰性是道德规范的必要补充。首先,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的、主要靠行为者的良心促使其自觉遵守的社会规  相似文献   

16.
朱前星  朱文星 《前沿》2003,(11):165-16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必须科学界定“民族地区道德的社会主义道德化”概念 ,把握民族地区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实现民族地区道德的社会主义道德化。  相似文献   

17.
张幽兰 《湖湘论坛》2002,15(3):11-11,80
江总书记在2000年初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顾名思义,“以德治国”就是运用道德的力量、发挥道德的作用来治理国家。为什么呢本文认为,道德也可以形成为一种力量,它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国家权力的作用。切实强化道德权力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对弥补法律的功能缺陷,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有重要意义。一关于什么是权力,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上都有不同的定义。但从一般意义上讲,权力是指一种能力,是主体能以自己的强大支配客体服从自己意志的一种能力。通常,人们将权力仅仅理解为政治上…  相似文献   

18.
张国强 《传承》2001,(3):22-23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道德一直是调节人们关系的一种强大力量。在传统道德中, 其道德范式是以政治为中心,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经济则居于从属地位。“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就是这种道德范式的写照,儒家思想现实化了,也使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化而成 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范式使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 发展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一切工作包括道 德建设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旋转,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在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20.
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由于立法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日益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对于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形式和规范作用,人们产生了一种崇拜的心理,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由法律来解决,试图把法律变成控制社会这架机器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以机械地发挥作用。而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人们,法律不是万能的,在强调法律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社会诚信的培养,法律可以制裁不诚信行为,但诚信风气的形成更多地要靠长期的道德培养。第一,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和道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道德都要规定在法律中。应当看到,法律和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完全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