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是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第二代民族政策”作为解决我国未来民族问题政策的核心原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作为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效果明显;进一步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交流、要克服语言关、结合实际拓宽活动形式、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宣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执行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  相似文献   

3.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疆民族团结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和生动实践,是从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边疆巩固、国家安全,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深入分析哈巴河县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建立保持开展此项活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工作的成果,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疆地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对于紧紧依靠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疆有着重大意义。新时代如何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是聚焦新疆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文章着重从新疆各族人民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新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等入手,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关系的持续发展,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崭新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从"交往交流交融"的定义入手,从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视角,探索其理论内涵,并通过对其时代性的特点分析,探讨影响"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张春贤在2016年3月28日召开的全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疆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交往是交流和交融的前提。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存共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格局,这是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特  相似文献   

7.
兵地融合是兵团和地方发挥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兵地融合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研究兵地融合对维持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少、研究领域不集中的现状;以收集到的兵团网兵地融合专栏的文章为文本,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6软件对其进行文本分析,通过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兵地融合民生领域关注高。结合两种分析方式的结果,总结得出兵地融合的主要研究主要分为经济领域、城镇化领域、农业领域、社会民生领域,兵地融合未来研究应与现代化融合,并开拓新的融合领域。  相似文献   

8.
闫卫华  史猛 《实事求是》2016,(2):107-112
处理好兵地关系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实现新疆和谐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国外新疆和兵团研究、国内兵团研究和兵地关系研究三个大方面出发,勾勒出新疆兵地关系的研究概貌.研究发现,国外专门围绕兵地关系展开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对兵团的研究从学理层面论述的不充分,现有对兵地关系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兵地融合经济发展方面.总体来看,兵地关系的学理性研究比较匮乏,文献少且研究比较表浅,重实践,缺机制,少理论,没有很好地就兵地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层的理论探讨和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9.
刘利 《学习月刊》2020,(7):23-25
<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深凝结在一起"。新时代,促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民族团结是深化兵地融合的重要基础,指出了当前存在着一些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客观地提出在加强民族团结中深化兵地融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推进新疆社会和谐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那么,普通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是以什么标准确立的?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乌兰哈斯 《实践》2021,(5):38-40
在祖国北疆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数十个民族,各民族按照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格局,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打造了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内蒙古各民族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彼此融合,在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  相似文献   

13.
常宝 《实践》2021,(6):28-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挖掘、整理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空背景、实践内容及呈现形式,可以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中国道路"为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新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建立新疆一体化经济,是赢得战略机遇的重要条件。地方、兵团两大经济体是新疆经济的主要载体,发展兵地融合经济,是振兴区域经济实力的实现途径。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和突破口,以企业经理人为主体,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兵地融合经济发展,为新疆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岳淑芳 《实践》2021,(3):25-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民族之间的跨区...  相似文献   

16.
5月4日至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深入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就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要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不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及兵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及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兵地融合发展。本文从兵地融合发展的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等方面阐释新时代兵地融合发展历史与理论、机制与路径等相关问题。力求从“学术讲政治”的高度阐释兵地融合发展,从历史和理论的视角看待兵地关系发展的进程,从多维度、多模式推进兵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家市、莲花、古城三地在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决策过程中产生了各自的重大影响。其中,文家市是改变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向地;莲花是转兵井冈的决策地;古城则是转向转兵的承接地。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层层落实推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家市、莲花、古城三地在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决策过程中产生了各自的重大影响.其中,文家市是改变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向地;莲花是转兵井冈的决策地;古城则是转向转兵的承接地.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层层落实推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万军 《当代贵州》2021,(19):72-73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六枝特区各族群众互嵌共居、创业发展、和谐相处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六枝特区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采取1234的创建模式,把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