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且备受关注的群体。从大众角度来看,他们是强势、优越的一群人。然而走近领导干部,你会发现,在领导干部的内心深处,也潜存着弱势心理的元素,甚至在调整不好时,领导干部有可能陷入弱势心理的泥潭。分析领导干部弱势心理的来源,我们发现,多重的压力、角色挫折感以及难以避免的腐败风险是领导干部弱势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丽君 《共产党人》2009,(18):49-49
坚决反对和防止职务犯罪,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防止职务犯罪,这就是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从源头预防腐败和防止职务犯罪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理抑郁是当前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疾病,是困扰和影响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群体出现心理抑郁问题主要原因有个性风格、心理压力、人格冲突和社会环境。领导干部可以通过正确认识个性了解自我,掌控自身压力调控自我,保持积极态度提升自我和塑造和谐人格保持自我等方式化解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4.
报刊拾零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张思卿日前指出,要继续把查办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推动反腐斗争向纵深发展。 张思卿指出,要科学分析把握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发展变化情况。他说,当前职务犯罪现象突出表现:一是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增多。二是少数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犯法问题严重。三是  相似文献   

5.
正近段时间,笔者认真研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W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中26名职务犯罪领导干部自书的检讨、悔过和现身说法材料,发现他们从牙牙学语的父母"心肝"到一呼百应的领导干部再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阶下囚,有着共同的人生轨迹。(本文因为涉及26位原领导干部及家人的隐私,故文中人名均使用的是化名。)一、W省26名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概览W省26名已经步入违法犯罪深渊的领导干部:(1)在原任职务方面,其中有厅局级干部7名、处级  相似文献   

6.
涉性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职务犯罪与主流性文化排斥的婚姻外性行为。从职务犯罪与性的关系上看,涉性职务犯罪可分为原因型涉性职务犯罪和行为型涉性职务犯罪两种。原因型涉性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封建性文化遗留的不良影响、新型性文化潮流的引导、自然生理属性的需求和腐败文化的推波助澜。减少原因型涉性职务犯罪必须从减少引发其发生的源头入手,切断性诱惑,控制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7.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具备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干部心理健康的现实要求。当前领导干部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社会层面、职务层面的原因和个人层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关键在于领导者学会自我调适,如确立合理目标、养成廉洁心理、塑造健康人格、正确处理压力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和滥用职权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1~5月,全省共立案查处渎职侵权案26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其中滥用职权案件增长幅度较大;成都市去年查处的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395件,比上年同期上升38.6%;温江县近年来也发现和查处了多起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仅去年以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就有21件。  相似文献   

9.
卢丕 《当代党员》2006,(10):60-61
今年上半年,重庆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287件363人,其中有67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涉嫌职务犯罪落马。职务犯罪是对公职人员所实施的和职务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在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实施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渎职类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7):4-4
职务犯罪确实使我们的损失很大。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如果搞不好,领导干部的岗位就真会变成高危职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及中央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心理焦虑、心态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压力大、工作担子重、仕途压力大、外界诱惑多、家庭压力大。因此,我们应通过以下四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疏导教育:一是开展人生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政绩观;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四是增设人际关系课程,增强领导干部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昆明市检察机关加大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力度,仅1至11月,就立案侦察230件272人,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涉嫌犯罪要案23件。这里,我们从中抽出10件大要案,略作剖析。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居高不下这10起贪贿案共涉及嫌犯13人,均是担负一定领导职务或握有某种实权的人员。其中,正县级两人,副县级两人,厂长、经理两人,此外,还有银行分理处主任、公司财务  相似文献   

13.
2009年2~4月,省纪委运用"2002~2007年甘肃省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发案原因、规律分析及防治对策"课题研究成果和近年来查处的兰州炭素集团公司腐败窝案、违法行政典型案件以及全省职务犯罪案件资源,在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责任为主题的警示教育。这次警示教育活动,促进了  相似文献   

14.
陈凤楼 《唯实》2000,(6):61-63
这里讲的领导干部的消极心理,是指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种“无望”心理。所谓“无望”心理,是指某些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或在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到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产生了一种仕途已经走到尽头的心态。据调查,这种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试从主观方面对这种心理的危害和生成原因以及如何调适谈谈一孔之见,并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无望”心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如果我们认为它只是小事一桩, 所产生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追求,是一个人前进的巨大动力。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一旦对自己的升迁感到“…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基层职务犯罪种类主要集中于贪污罪和受贿罪,并具有比例高、学历层次高、涉案金额高、年龄层次广泛、涉案领域广泛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强化外部监督,提高办案水平,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必须积极培育廉政文化,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法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职务犯罪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的犯罪,其本质是权力的异化和失控,是腐败的极端形式。遏制权力腐败,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对职务犯罪的特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和认识职务犯罪的客观规律,目的在于积极探索治理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和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7.
刘云 《发展论坛》2002,(11):68-69
近几年,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预防职务犯罪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立足于腐败的发生机理,从道德控制、社会控制和司法控制三方面来探析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一、加强道德控制,是预防的首选方略腐败行为是腐败意识的外化。沾染腐败意识是走向腐败深渊的第一步,遏制腐败意识的蔓延是消除腐败的第一道防线。为了预防职务犯罪,我们有必要探析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犯罪心理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而这种…  相似文献   

18.
廉政建设     
《党的建设》2009,(11):42-42
·廉政动态·最高检突出查办工程建设领域八方面职务犯罪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近日举行。会议动员部署各级检察机关积极投入为期两年的专项治理工作,深入查办工程建设领域的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此次专项治理将重点查办以下八个方面的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  相似文献   

19.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不断增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很多位高权重领导干部在查处过程都出现了职务犯罪问题。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了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职务犯罪出现的新情况和内部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从源头上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研究表明,中国正处在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问题正困扰着中国人的心灵,领导干部不可能置身度外,他们同样是心理问题易发、高发人群.在领导干部中,许多人感到"心理压力"过大,一些人"心理不平衡"、"心理浮躁",甚至"心理衰竭",相当一部分人对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存在"焦虑"与"抑郁"情绪,等等.是什么原因引发了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领导干部心灵的压力、焦虑和失衡?为有针对性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