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文富 《学习论坛》2007,23(7):64-6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党做出的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生态价值观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州,作为海西重镇,福州省的省会城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具有示范作用。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对消费问题的论述中,谈到了消费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彰显出他的消费思想中的人学意蕴。在他看来,消费的目的是满足和创造人的需要;消费活动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确证;消费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费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和谐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5.
周斌 《实事求是》2004,(3):42-44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就必须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方向。在社会生产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发挥人力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消费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好人的利益 ,实现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保护好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只有如此 ,才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依赖。要做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以人为本 ,基本途径是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黄俊峰 《党建文汇》2006,(10):37-37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7.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拉长方式,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已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在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文明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面性,经济运行的和谐性,社会福利的合理性,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齐建国 《新视野》2004,(2):18-20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生态环境遭受任意践踏.在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已开始警醒和呼唤生态文明的到来.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厚重的内在价值,测度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及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在传统生态伦理观基础上重构生态伦理与环境伦理,维护生态正义与环境正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自然"的新生态伦理观,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