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78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在北京,双方派到谈判桌上的都是一流团队:中方是外交部部长黄华、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和韩念龙,美方是伍德科克和出生在中国南京会讲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芮效俭。  相似文献   

2.
钱江 《党史博览》2002,(11):4-11
1978年10月29日下午,邓小平结束了为期8天的对日访问回国。这时,国内有两件大事正在等待他的归来:一是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紧接着要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中美建交谈判已进入关键时刻。邓小平回到北京,及时阅读了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柴泽民从华盛顿发回的报告。 10月3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华盛顿会见柴泽民,强调卡持总统希望加速正常化谈判进程。他说,现在正常化“是一个特殊的时  相似文献   

3.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乘飞机到美国访问。邓小平一行稍事休息后,便来到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参加一次别有风味的家庭晚宴——吃烤牛肉。这次晚宴是在一年前预订好的。那时,布热津基斯奉卡特总统之命到北京商谈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邓小平为他举行了一次丰盛的宴会。在品尝了可口的中国菜后,布热津斯基邀请邓小平有机会到美国品尝一下美国家庭的饭菜,这次邓小平就是来践约的。  相似文献   

4.
万斯访华在台湾问题上霸气十足;邓小平当仁不让,严厉批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言行——万斯碰壁灰溜溜返回美国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由于苏联的扩张趋势构成了对美国的严峻挑战,卡特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借以抗衡苏联。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将以上海公报为指导,我们政策的目标是美中关系正常化。”但他知道要想改善中美关系,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迈出关键的一步。所以在4月份,  相似文献   

5.
审时度势,卡特终于批准 布热津斯基访华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中美曾就两国之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问题举行过多次谈判,但始终没有达成协议。到了1978年春,曾经冷却了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又重新提上日程。这首先是由于美苏关系出现了波折。苏联利用“缓和”,稳定了西线,开始向非洲渗透。继安哥拉事件之后,1977年苏联又通过古巴策划建立“红海邦联”  相似文献   

6.
1979年1月,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后不久,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应邀穿洋过海飞往美国访问。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正式访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率团访美期间,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热情设家宴招待了邓小平。宴会开始后,觥筹交错,笑语声声。酣畅耳热之际,布热津斯基当众发表高见,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苏联重兵压境(1969~1972年).这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二、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1973~1976年).中国提出了"一条线"联合抗苏战略构想.但美国继续搞对苏缓和,阻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三、把握战略契机(1977~1979年).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快建交谈判步伐,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华多 《前线》1991,(11)
1991年5月21日,美国参议员鲍卡斯对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投了赞成票。他的着眼点同美国总统布什相似,都主张“美国必须采取一种积极的政策来促进中国的变化”。他说:“这是一件必须用解剖刀来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砍肉的斧头所能胜任的工作。”“必须用解剖刀来完成”,好一个形象的比喻。  相似文献   

9.
马钟成 《红旗文稿》2013,(10):34-37,1
1993年冷战刚刚结束,美国垄断财团的头号智囊布热津斯基便预言:"伊斯兰教的政治觉醒不仅会引发在北面与残余的俄罗斯帝国主义冲撞,而且还可能在南面与美国的统治抗争。"他在欧亚大陆上划出了一个长的"椭圆形",包括巴尔干各国、中东、中亚、苏联地区南部、中国新疆等地区,认为在这个椭圆形范围内将"充满激烈动荡漩涡"。近20年,全世界的热点、焦点几乎都没有离开这个"椭圆形"。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但由于美国长期插手,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使得台湾问题成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 一、美国对台政策充满私心 二战后期,1945年2月21日,美国在签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协议》(即《雅尔塔密约》)时,为划分势力范围,慷中国之概,牺牲盟国利益,支持斯大林蒙古独立主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改变,逐渐偏离前期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一致的原则,在对日宣战的问题上向中国索取利益。这种政策的演变主要是苏联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具有明显的二重性,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苏联大国主义和满足其民族主义私利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同时美国的纵容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对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前后,为了获取战后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和美国的妥协和较量中,苏联对华实行了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相呼应的"扶蒋非共"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与美国竞相抢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既承认国民党政府存在和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又限制其接收东北,既贬低和限制中共,又暗中支持其接收东北.这种政策明显暴露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的“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久,他又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的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的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彻底改变了他屡战屡败的历史,很快在广州站稳脚根。正是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他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  相似文献   

14.
刘志青 《党史博览》2009,(12):19-22
在新中国俄语界.李越然是位著名的翻译家。1949年8月至1965年5月,他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陈毅、薄一波、李富春等党和周家领导人担任翻译,见证了新中国与苏联从结盟到破裂的全过程。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1979年1月31日中午,邓小平在美国访问,在布莱尔大厦同11名有影响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共进午餐。午餐会上,他呼吁美国、中国、日本、西欧和世界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他说:“我们认为战争的危险来自苏联,对国际和平、安全和稳定的威胁来自苏联。我们大家可以做这么一件事:苏联在哪里搞,我们就阻止它,破坏它,挫败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捣乱。”关于中越关系,邓小平说:“越南起的作用比古巴更坏。”“我们把越南叫做东方的古巴,对付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的教训,恐怕任何其他地方都不会收到效果”。  相似文献   

16.
(43)“大跃进”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会上,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随后,毛泽东提出中国钢产量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毛泽东回国后,以迅速改变中国现状的急切心情思考如何提高建设速度问题。1958年5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八大  相似文献   

17.
正1969年3月,中苏双方曾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准备打仗,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最坏准备。据说,毛泽东这一战略决定,源于同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报道。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召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意图,并征求美方意见。基辛格第二天到白宫会见尼克松总统,他把苏  相似文献   

18.
案例: 1957年5月,赫鲁晓夫为了烘托他所推行的农业改革气氛,提出了"在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将肉类、牛奶和黄油生产赶上美国"的口号.从当时苏联肉类生产的实际能力来看,这个目标简直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9.
百家言     
《求是》2011,(9)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特点中国模式至少包含了8个特点:一是实事求是。通过对事实的检验,中国得出了结论: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国在1978年决定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主要是考虑到战争后期苏联对华影响的不断扩大及可能出现的共苏合作所带来的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冲击,政策初衷主要是为保护国民党政权,帮助蒋介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共苏合谋的背景下维持统治,而不是相反,一开始就帮助蒋介石实行军事反共;政策提出者并非赫尔利,而是罗斯福;美国提出扶蒋政策后初期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着眼,并不直接涉及用军队帮助重庆。后来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1945年中苏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没有履行条约义务还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激怒了美国。美国为遏制战后苏联在华势力的扩张才最终选择在军事上帮助蒋介石进行军事反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