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2.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而治”,历来被认为是“君人南面之术”,个中的道理是值得研究的。老子作为周朝的一名史官,总结历史上的统治经验,把统治方法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帮助统治者正确地治理国家,是其份内之事。但是老子丟官回到家乡之后,由于贴近了人民,了解到战争给人  相似文献   

4.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智慧,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智慧的指引。对此,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贾舒 《前沿》2010,(9):107-109
"无为而治"是司马迁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司马迁被当作道家学派的重要论据之一。但是与"无为而治"的最早提出者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有关于"无为而治"的儒家学说,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是否承认人有欲,以及在其之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司马迁在其著述中表达的肯定人欲,承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显然与道家是相背离的,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当属儒家。  相似文献   

6.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主张。老子对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进行了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哲学上的论证说明。老子的本体论集中表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超验信仰的支持;其辩证法集中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实践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经验验证;其认识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知识合理性论证;其价值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证明;其道德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美学思想蔡靖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其隐居之后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乃为阐发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而作,可以说是春秋时代兴于楚地的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9.
徐龙 《传承》2013,(3):146-147
“无为而治”思想中,老子的“清净不仁”是良性发展和公平不偏的指导理念,庄子的“在宥天下”是生命自在与精神豁达的思想解放,韩非的“刑名虚实”是劝利戒害、疏水防川的制度保障,这些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11.
蒋伟  胡良桂 《求索》2014,(1):42-45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维的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道”的思想体系。然而,对“道法自然”的分析,学术界已经形成了“道自己如此”、“道无从效法”的抽象思维定论,忽略了“法自然”具象的一面。其实,如果从水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来看,会发现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不仅具有唯象理念的色彩,更具有水原型的意蕴。水原型的提出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道法自然”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14.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凭控制而达到控制,这是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组织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提出的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中,把“没有管理的管理”认定为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与24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不谋而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的作者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对老子的领导哲学推崇备至,其所提出的五项修炼的精髓,与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常接近。我们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不仅惊叹中国古老智慧与世界最新管理科学的融合,而且对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公冶长》中的“性与天道”问题,由于子贡的“不可得而闻”,而成为千古聚讼的问题。在玄学视野中,何晏把“性”与“天道”解释成“自然天性”“,天之自然之道”,在“自然者,道也”的道家思想的判断框架中,使道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礼乐教化结合起来,实现儒道会通。在理学视野中,朱熹用一个“天理”,去贯通“性”与“天道”两个思想维度,把孔子的思想纳入理学范畴之内。而清代的刘宝楠则以经史证经,把《易》与“性与天道”结合起来,以《易》解“性与天道”。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18.
《老子》(即《道德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是其领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是一部领导思想经典。本文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入手,阐发了老子对领导艺术的经典论述及其现实应用:善于放权;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脉源和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为当下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伦理与实践准则。深入剖析老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秉持"道法自然"的核心法则,谨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涵育"虚静无执"的超然境界,张扬"贵身重生"的生命关怀,运用"柔弱不争"的为政艺术,养成"少私寡欲"的为政德操,实施"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治政方略,等等都是当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20.
喻中 《思想战线》2022,48(1):91
在佛教盛行、道教兴旺的唐代,韩愈立足于捍卫儒家圣人之道,开辟了一个纲领性的法理命题:依道治国。就像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一样,依道治国是把道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根据韩愈的叙述,作为治国依据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与老子之道具有本质的差异。儒家圣人之道的实体内容是仁义,具体体现为礼乐刑政。仁义是道之端,礼乐刑政是道之末。通过“求端讯末”,韩愈建构了一个赖以载道、据以治国的规范体系。从思想渊源来看,依道治国命题在内容上主要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在方法上吸收了禅宗的“教外别传”观念。从思想影响来看,韩愈的依道治国命题构成了“宋学”或“道学”的先导,为宋代的“四书”编纂提供了思想铺垫,构成了中国法理学史在汉宋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纽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