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志  杨强  杨乐 《政府法制》2012,(13):20-21
“能够把党的政策和老百姓的需求通过立法体现出来,我觉得自己做着一件对全社会非常有益的事业,并且深深地热爱着立法12作。立法、定制度真的比较苦,但它对我的人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24年来,累,但我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2.
有两种地方会让人觉得自己渺小。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是大河边。这是我在黄河边想到和感受到的。 一抹浑黄自群山间透迤而出,长途跋涉,昼夜兼程,千年万年,永不停息。黄河累了,流入兰州段后在平坦的峡谷间匍匐前行,不叫也不闹。精明的生意人在沿岸搭起一溜细凉棚,引得失意者得意者深沉者浮躁者观景者遛狗者纷纷来此,五块钱买一碗盖碗茶就可以躺在帆布椅上宁静地思索,睡一下午觉也行。 我一直很敬畏黄河。敬,是因为“天下黄河富宁夏”,而我正是宁夏人,虽然住在离黄河很远的南部山区,但这名义上的必然联系一时半会儿难以割断,而…  相似文献   

3.
鲁楠 《法律与生活》2011,(15):51-51
2011年7月3日,美国国庆日的前一天,我与张骐教授相约,去波士顿市政厅游览。之前,我们听说市政厅周围有一个露天的大屠杀纪念馆,是为了缅怀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而设。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如果说,这样的纪念馆设在以色列,是顺理成章;就算设在德国,也是理有同然。设在与屠杀犹太人毫不相干的美国,就难免让人觉得奇怪了。  相似文献   

4.
有些刚刚取得司法职业资格的准律师想了解如何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我觉得我已经迈了一只脚到了律师职业中,也尝到了个中的滋味,所以,我很冒昧地想将自己从业的一些收获和晚我一些入行的朋友分享。  相似文献   

5.
《中国律师》2012,(5):7-8
获奖感言 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名人,头顶闪耀着光环,很成功。其实我不这么看,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并不代表今后的路一定可以依然充满鲜花和掌声。每次受到表彰,我都会觉得社会给自己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用自己努力的工作满足困难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有人说我傻,有那么大的名气不去挣钱改善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妍 《江淮法治》2021,(4):30-30
时光匆匆,我从检察官到区纪监委派驻区检察院纪检监察组长,在检察系统已工作二十余载,虽无多大建树,倒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今写下这些“碎碎念”,希望能和大家共勉。不要怕活多活累会吃亏。机关工作不像学校的课程表,该哪位老师上第几节课确定无疑,行政事务总是有许多工作分不清职责,该谁干没法划分得明明白白,于是有人时常觉得总有一些“凭空而降”的工作意外落到自己头上。我的经验是千万别吐槽。  相似文献   

7.
提倡读《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已经很久了。最近读了此书,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不仅因为作者知识渊博,著述旁征博引、语言流畅、文字优美,更因为其阐述的道理是那样的朴实、深刻。细读这本书,再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禁不住唏嘘不已,感慨良多。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尤其是联想到自己从事十七年检察工作的经历,更是觉得细节真是决定着成败。作为一个干警,我对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老人缘”     
徐敏 《中国公证》2010,(2):61-62
同事经常说我有“老人缘”,是老年人的“偶像”。大爷、大妈见到我.像见到了亲闺女似的,什么心窝子话都往外掏。当时听了。觉得是句玩笑话。后来仔细想想,自己确实也有几分“老人缘”。我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总喜欢扎在老人堆里听他们聊天.看着他们慈祥的目光和爬满皱纹的脸庞,心里总觉得平实而快乐。  相似文献   

9.
《检察风云》2023,(17):4-5
<正>我兴趣很广,常常同时走好几条路。所以混在一起的时候,在一个关键时刻就爆发了。你说我有什么先见之明?没有。你说我有什么方法?也没有。可是我唯一的长处就是接受各种刺激的挑战。刺激越多,我越来劲,我就开始探索。而且我很诚实,我探索多少我就写多少。我到现在还是这样。我觉得,我们做学问、探讨学问是无止境的。探讨得越久,我越觉得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初见 屋外的气温是36度,坐在屋里的她却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帽子、墨镜和口罩在我和干警老张的再三劝说下,她终于摘下了墨镜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话,那么,在接触到她眼神的那一刹那,我觉得她的心即使没死,也已经冻结了.  相似文献   

11.
宗和 《政府法制》2010,(10):24-25
能否有效地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体现领导者领导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维持领导者心身健康的重要环节。不善减压的领导事无巨细一把抓,自己体累,属下心累,到头来大多费力不讨好。而善于减压的领导善抓大事,放大权,并勇于与属下分享权力,进退与共。  相似文献   

12.
官场小说阅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初夏的晚上,网友“星乱如雨”第三次读完《沧浪之水》,她在合上小说时下定决心这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不会读这部小说,因为“我累了,累的时候只能叹息”。随即,“星乱如雨”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了天涯社区公务员版上,帖子的标题是“一个女公务员的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3.
衣香鬓影     
张燕 《江淮法治》2012,(10):56-57
为自己的文集挑选照片的时候,在新近拍的一些照片面前始终看不够,越发觉得自己比以前美了许多。 从来没有人说我美。 就是爱人,在我逼急的时候。也只是勉强地说一句“虽然丑了点。但是还耐看。”——这就是对他老婆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那么挽救人的灵魂则是最伟大的。我是1994年年底到“全国十佳律师”王海云所在的吉林华圣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到所里不长时间,我就对律师这份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律师们走访调查、会见被告、出庭辩护……整天不停地忙碌着,觉得他们过得真是很充实很有意义。你有困难可以找他;你有委屈可以找他;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也可以找他,他们受托于忧烦危难之际,效力于是非曲直之间,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明察秋毫,刚直不阿。于是我便知道律师是一份受人尊敬排常崇高的职业,于是便也希望能早日投身…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我很幸运通过了司法考试。经历了所有参考人同样的忐忑等待之后,我看到自己的成绩438分。这是个出乎我意料的数字,以致如今自己唯一的感受仍是幸运。如果没有市检察院组织的司考培训班,如果没有我院给予参加司法考试人员的特殊照顾,如果没有科内同事项住工作快节奏的压力,毫无怨言地支持我们,我想通过司法考试是很难的,至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我觉得能通过司考是因为我的背后有一个团体的支持,这种系统内部的支持是我们通过的人应该衷心感谢的,也是未通过司考的同志们仍然期望的。  相似文献   

16.
沂蒙行     
王巨才 《中国监察》2011,(20):63-63
飞机进入临沂上空,心头止不住一阵猛跳。其实,我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这种归心似箭般的激动,说不清究竟从何而来。是小说《红日》?是舞剧《沂蒙颂》?是影片《沂蒙六姐妹》?还是与生俱来的老区情结,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与亲近感却是千真万确,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  相似文献   

17.
“嫁给我吧!”李义跪着对张嘉说。的确.经过五年的爱情长跑,李义觉得和张嘉结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在这五正里,张嘉为自己付出了太多.可以说,没有张嘉,也就没有现在的李义!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大数据是水,云存储就是蓄水池,而人工智能就是一只捞鱼的网。如果我们跳到水池中去抓鱼,犹如大海捞针,累个半死也抓不到几条。有了人工智能这张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鱼从水池中捉出来。  相似文献   

19.
据人民日报报道,“你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吗?”记者问。“是的,我属于。”农民工这样回答,大学生、小商贩这样回答,甚至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金领”们也这样回答。“大学教授也是弱势群体”,“医生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在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常常应者云集。  相似文献   

20.
何海 《江淮法治》2011,(22):23-23
每当我佩戴好国徽.步入那庄严的审判庭.我感觉到的是从未有过的神圣;每当我敲响法槌,宣布“现在开庭”.我深感肩头的担子是那样沉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觉得,如果在自己退休的时候。把每一件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这才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从当法官那天起,对于公正的追求.我就从未放松和懈怠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