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进》2018,(12)
正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398)至太和十八年(494)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统治中心的。北魏的开国皇帝为拓跋珪(371—409),他将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从部落联盟制遗风尚存的小小代国,发展壮大到封建化的强大的北魏王朝,其华丽蜕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曲折。无论如何,北魏能够结束五胡十六国的纷乱,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拓跋珪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建立北魏  相似文献   

2.
一.拓跋与北魏的建立 北魏道武帝拓跋琏(371年-409年),又名涉硅、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371年7月7日出生于参合陂北,也就是今天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滩北。北魏道武帝拓跋琏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寝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  相似文献   

3.
雪花飘飘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踏遍一山又一山,猎户满载凯歌归。这是拓跋鲜卑人在大兴安岭生息时代,以射猎为业的一首流传至今的锡伯族人的打猎歌。它粗犷豪放,雄浑苍莽。由此让人们看到了“地大人烟薄,天生种族奇,栖林除棘柳,剪草结毛茨,踏遍大山十万座,犷悍捕猎我拓跋”的彪悍雄姿。于是,这情景让我联想到拓跋鲜卑祖先们的大山石室———嘎仙洞。它是一个隐藏了千年的迷洞,它的发现解决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决的一桩学术悬案迷踪,确定了历史记载的大鲜卑山的准确地理位置和鲜卑祖先们的居聚地,为历史和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  相似文献   

4.
元魏指鲜卑拓跋(元)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元魏史的撰修,自北魏建国至李唐后期,屡经修撰和改作,清代又进行补写,参与者众多,成书近十部,今仅存《魏书》、《北史》、《西魏书》,其问始贯穿着直笔与曲笔、正统与僭伪的斗争,这也是造成元魏史修撰历时久远、几经周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北魏王朝存在了一个半世纪,统治整个北方近一个世纪。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后,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初期封建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进而基本上实现汉封建制度。魏道武帝拓跋和孝文帝元宏这两个转变社会制度的君主所进行的各方面施政,促使了两次社会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公元258年,东汉晚期,一个拥有二十万人的游牧部族来到了古敕勒川,建立了以盛乐为中心的鲜卑部落联盟体系的国家,这就是鲜卑拓跋部,自此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创业。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更兼有数不清的千古之迷。  相似文献   

7.
王春红 《前沿》2014,(21):231-232
jE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在促使孝文帝能够推行汉化改革的诸多原因中,鲜卑族拓跋部自身的发展情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本文即从拓跋部经历了一个从血缘部落到族属混杂,从游牧畜猎到农业定居,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拓跋部汉化改革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之一。考古学、人类学等资料表明,原始宗教是与氏族同时产生的,随着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先后产生了与社会基础相适应的诸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诸形式所崇拜或控制的对象不同,目的和手段也各异,其社会功能也不一,分别成为氏族部落一定发展阶段的中心信仰,构成原始宗教的各种类型。所以,原始宗教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是一个多层次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9.
自然崇拜包括石崇拜、山崇拜、水崇拜、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等等,它对原始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奠定了感官进化、想象移情、将自然人化的生理心理基础,使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得以萌生.  相似文献   

10.
楚人拜日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地说,处于原始社会野蛮中期的氏族或部落,都有一个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其名称,这便是该氏族或部落的图腾。人们对图腾的崇拜,成为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此后在阶级社会里,在相对地先进或落后的民族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图腾崇拜形迹。在我国古代,图腾崇拜的对象因族而异。殷周秦汉时期的情形,古文献的记载很混乱,  相似文献   

11.
号称藏传佛教五大宗派之一的西藏苯教,是由公元前1917年诞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辛饶弥沃大师创立.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苯教崇拜自然,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牛羊、禽兽等.以跳神舞、祭祀、占卜、念咒、驱魔为主要仪轨。在公元七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西藏高原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  相似文献   

12.
苗族同胞以自然万物来歌颂对女性神的神秘生殖力量崇拜,在贵州苗族刺绣作品中,可以发现大量对母体生殖繁衍力量的隐喻与崇拜。在这些作品中,受到崇拜和隐喻的母体或化身为植物,或化身为动物,或化身为自然界的其他物象,通过刺绣把对大母神及其生殖繁衍力量的崇拜以借喻、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具体的苗族民俗传承中,这种崇拜体现为对生殖意念的张扬和人丁兴旺的渴求。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月圆之夜,南召县城人民路、中华路、黄洋路等主要街道,人山人海,人们赏花灯、看焰火、猜灯谜、对对联。最热闹处,垂副对联:三羊开泰,与时俱进,统战部祝全县人民心想事成;拓宽思路,争创一流, 开创南召统战工作新局面。近旁,悬挂和张贴的都是与统战有关的谜语。 抬头展望,特等谜1号:“柴荣姑父雀上囤,隋末丑平有子和,子仪食采分汾阳,鲜卑拓跋都盛乐”高高悬挂,求猜统战系统人物;四面观瞧,“分进合击”、“百年偕老”等谜面比比皆是,求猜统战常用词语、工作特点等;“博采众  相似文献   

14.
张泽洪 《思想战线》2012,38(1):115-119
鬼主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司的称号,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鬼神崇拜的产物。鬼主制度在西南乌蛮系统部落普遍推行,是原始宗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结果。历史上原始宗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大小鬼主与唐宋王朝的朝贡关系,有助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文身的习俗比较普遍。由于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到了八、九岁,一般都要到寺院里当小和尚,这时即开始文身。文身是在手、肩、背、腿、胸、腹等部位用针刺出各种图案,再涂以兰色植物液汁,即现出明显花纹。花纹有动物花草、线条图形、经文字母等。文身要经历几次手术,经受被刺部位红肿以致发烧等痛苦才能完成。傣族文身的习俗,历史上多有记载,专家们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大都认为:①文身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文身表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②文身是一种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即通过文身表示自己属于某个氏族或部落;③文身表示已经成年,受过教育,因而取得成人、结婚的资格;④文身具有审美的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远古羌戎虎伏羲氏族部落的遗裔之一,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支系庞杂,分布于云、贵、川以及广西等省区。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己的古彝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原始宗教观念还较为浓厚地保存在社会生活之中,这种原始宗教观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必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这里,我只想就彝族对火的崇拜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因为在原始宗教的观念中,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不仅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有着广泛的普遍性或者说是典型性。 彝族的火崇拜,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1.人对自然物实体的崇拜,2.对灵物虚体的崇拜,3.对鬼神异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7.
走近花倮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彝族花倮人部落,居住着112户花倮人近500人,至今仍沿袭着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习俗,其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让外来人惊叹不已。不久前,笔者到曼龙村采风,领略了花倮人古老的风情文化……崇拜荞和鱼的花倮人曼龙村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据史料记载:曼龙村花倮人源于西北高原南下的氐羌游牧民族。荞是他们最崇拜的“神物”。花倮人为何崇拜荞,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的一天,花倮人都到原始森林里捕猎去了,村庄不知为何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位长者在废…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世界三大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原始宗教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说明原始宗教的意识曾主宰了氏族部落人们的行动。但是,那些旧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囿于一个部落或民族的范围,经常只能在  相似文献   

19.
编辑手记     
今日中国,正在进入世界舞台中央;今日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期推出两篇特稿。“公元300—600年,在中国,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建起了众多政权。在罗马,是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这是统战部潘岳副部长三万字长文的开端。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五胡入华三百年的结果是“中华选择中华”,再造大一统;日耳曼各部落入主西罗马三百年的结果是“罗马抛弃罗马”,走向封建制。中西历史分岔的关键是文明逻辑的不同:中国是“合”,西方是“分”。文章不仅是历史反思,更提出了未来之问:“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真正考验,是在维系大一统的基础上,如何能同时实现秩序与自由,如何能同时兼具‘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制度之美?”  相似文献   

20.
对大众文化的案例性批判明星崇拜与幻觉文化王晓华如果让我说出二十世纪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的话,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其中之一是明星崇拜现象。明星崇拜现象是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的必然结果,因为被崇拜的明星实际上是诸神的替代物。虽然,这种替代具有超越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