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党史纵览》2006,(2):51-55
(接上期) 陈白达败了一阵 陈伯达也真下了功夫,他夜以继日,字斟句酌,完稿后亲自动手把抄清的报告稿封在一个牛皮纸口袋里.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纵览》2006,(1):44-49
江青与陈伯达相识较早,并且在一起工作过."文化大革命"初期二人也合作过,但在"文化大革命"进行期间,二人却有了矛盾.后来,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一个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一个是中央文革小组顾问,狼狈为奸却又勾心斗角。作者以亲身经历揭开了“中央文革”黑幕的一角。  相似文献   

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央文革小组成立了,陈伯达为组长,江青为副组长。江青起初处处关心维护陈伯达,陈伯达便写报告给毛泽东,说在他生病期间,由江青代理组长职务,临时将权交给江青。然而,等到陈伯达出院后,江青却紧握权力始终不放手,从此,陈、江二人起了矛盾。  相似文献   

5.
霞飞 《世纪桥》2005,(10):40-43
中央高层多教人都知道,陈伯达与江青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面和心不和,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却合作了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陈伯达与江青面和心不和陈伯达早在1939年春天,就在延安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是看中了陈伯达的历史和理论功底,才选他当秘书的。由于陈伯达此前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地位不算低。所以,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4,(1):49-55
郑仲兵(简称郑):我也叫你程师傅Ⅱ巴。你在江青身边工作了十儿年,令大我们想请你谈谈关于江青的一止匕事情。  相似文献   

7.
霞飞 《党史博采》2006,(1):28-34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认识陈伯达,是陈伯达到延安之后的事情. 1937年7月下旬,日本攻陷北平、天津后,陈伯达经中共北方局同意,于8月上甸由天津乘船到青岛,经西安,于八九月间到延安.此前,陈伯达已是中国文化界不大不小的名人,他曾在北平带头掀起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之一.陈伯达到延安后,人生地不熟.  相似文献   

8.
9.
霞飞 《党史博采》2006,(2):20-26
在莫斯科挨了毛泽东的批 1949年底,毛泽东决定访问苏联,一来是与斯大林见面,二来是争取苏方的援助.随行人员中,毛泽东圈定了陈伯达一个,并且把陈伯达在访苏代表团中的地位排得很靠前:在代表团中,毛泽东之外,第二个人是王稼祥,第三个人就是陈伯达.  相似文献   

10.
巴图 《党史纵横》2004,(4):20-23
三、风光一时的陈伯达很快就成了光杆司令.他也承认自己成了"傀儡" "中央文革"成立以后,陈伯达颇为风光了一阵子,他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毛泽东思想的新胜利》、《撕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遮羞布》、《做无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做资产阶级保皇派?》……一篇篇火药味十足的社论、文章,起到了扰乱全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巴图 《党史纵横》2004,(5):11-15
五、林彪拉陈伯达,陈伯达也主动投靠林彪,陈伯达终于成了林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在"九大"上,陈伯达仍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保住了原来的地位.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自己清楚,他在中央政治局中是孤立的,他的地位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2.
“她这个级别按照标准应该交多少钱?最后结账,该交多少,就交多少” 郑:也不是吃她的钱? 程:虽然不花她的钱,她也不计工作人员的伙食标准同她差不多。因为到外地她交的伙食费比工作人员交得要多。  相似文献   

13.
巴图 《党史纵横》2004,(3):9-12
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地位急剧上升,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跌人人生低谷.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浮与沉,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船过留沫,车去留辙。人死了,总然要在人世间留下痕痕迹迹。张贞,1963年客死台北;陈伯达,1989年猝逝北京。他们都死了,但两人间的生前关系,却烙印在永远抹不去、擦不掉的历史车辙上。张贞,字干之,福建下南部的诏安县人,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委第一、四军风纪巡察团主任委  相似文献   

15.
当年,作为第一夫人的江青,力人骄横跋扈.在“文革”十年的政坛上出尽了风头.那么生活中的她,又是如何一番情景?她曾几度上江西庐山,她在此间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记是什么?请看——  相似文献   

16.
陈尚友被监禁大牢,又是张贞第二次救了他!1931年11月,张贞赴南京出席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他提出“建设嵩屿为商埠”的提案。孙中山《建国方略》规划厦门港时提出:“吾意须于此港面之西方(注:即嵩屿,时归漳属海澄县辖)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张贞根据《方略》所示建议嵩屿设商埠,打算开发  相似文献   

17.
林彪自我爆炸,陈伯达下台,张春桥的眼睛开始盯着空出来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的位子。特别是毛泽东下令筹备中共十大之后,张春桥以为机会来了。一天,毛泽东忽然问了张春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5,(6)
<正>主持人:郑仲兵、李宇锋参加者:杨银禄、阎长贵、赵柳恩、周淑英访谈对象:马晓先(江青最后一任保健护士)时间:2006年2月25日初到江青处李宇锋(简称:李):您是江青最后一位护士,在江青那里一直工作到她被隔离审查,还监看了她一段,从服务到监护,这种角色转换很有意思。现在就请你谈谈有关情况。马晓先(简称:马):我的工  相似文献   

19.
怀倩 《世纪风采》2009,(8):22-25
一 陈伯达于1904年10月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原名陈建相,字尚友。15岁那年,他考入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集美师范学校读两年半后,17岁的陈伯达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改到厦门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20.
陈伯达是一位“大名人”,号称党内“一支笔”,人们习惯地称他为“老夫子”。他曾写过《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他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还受到毛泽东的夸奖。陈伯达一度成为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晚年成了阶下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