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红梅 《传承》2008,(22):26-27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实践自然观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哲学蕴含。它集中体现了自然观的转变、实践观的变革、伦理观的扩大和发展观的深化。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生态文明的实践理念;关爱自然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7.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世的发展演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先秦上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人"归与自然",自然更侧重于实然的天道运行的含义,是人意效法依归的实体;魏晋中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反映了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变的哲学背景,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争;中唐两宋后的近世,自然观体现为人的"内在自然",宋代道学完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境界论的融合使得自然化入人文,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与自然观、人生观的统一.上古时期的"观自然"转进为近世的"自然观"而最终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深厚根基,可为当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提供丰富的精神借鉴.  相似文献   

9.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玲 《长白学刊》2001,(2):48-51
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解释框架不同,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当包括自然本体论、自然认识论、自然价值论和自然伦理观.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根源于自然观的历史性变革,而自然观的变革,最终根源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慧明 《前沿》2008,(12):41-43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现在批判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而言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哪些原因导致了“不可持续发展”呢?有人从哲学层面解释,认为是非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所致。有人从管理学层面分析是“公共牧场”理论所致,其实,这些理解既不全面,又没有从根本上作出解答。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因此,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者,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始作俑者。人与人的关系复杂性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当今全球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其背后则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其一,人的个体与个体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实践的自然观,蕴含着生态、人学和社会历史观的多维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多重逻辑耦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多维性,关爱、呵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统一的"以人为本"逻辑和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这是在资源日渐枯竭、生态承载力已达极限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为化解人类生存发展困境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视野。  相似文献   

14.
于新 《理论月刊》2006,(7):11-13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多层次的,从价值论角度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存在着对立和分裂,其中人在这种价值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价值论维度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生态自然观",遵循两个尺度统一的原则,人类才能承担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担.  相似文献   

15.
赵云燕 《传承》2009,(4):56-57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化的自然观,是社会历史自然观。本文梳理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意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其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彼此分离的自然界,更不是包括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尚未触及到的未知世界在内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人类学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实践出发,系统总结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自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蕴藏着宝贵的生态学思想。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改革时期,各类矛盾突出,而人与自然的矛盾显得更为严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当前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各面.其中生态经济的观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自然观、价值观、实践观的经济外化.自然观的经济外化体现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是认识生态与经济关系的本体论基础;价值观的经济外化体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生态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现实依据;实践观的经济外化体现为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经济实践,这是生态与经济实现共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是价值目的论与社会道义论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为人走向完善的存在指明了方向;协调发展,意味着实现每一社会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实践本质使可持续发展体现为人之存在进入澄明之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