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着祖国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富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先生不仅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和品格,而且具有正视现实、与时俱进的气度和观念。他的思想在其一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毕生坚持“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他晚年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①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对国共两党本身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民将永远纪念孙中山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伊始,对国民党内部反对"合作"者的态度不坚决,与共产党"合作"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思想,又选择了影响两党关系健康发展的非平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且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政治主张存在一定的分歧。孙中山的这些个人因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伊始,时国民党内部反对"合作"者的态度不坚决,与共产党"合作"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思想,又选择了影响两党关系健康发展的非平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且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政治主张存在一定的分歧.孙中山的这些个人因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曾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共同合作,开展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他们合作的时间虽然只有70余天,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和光辉的业绩。 1924年9月1日,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到广东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通过中共中央委员兼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谭平山、中共两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改组期间,孙中山不但表示要“以俄为师”,学习俄国共产党的方法来建设国民党,并且付诸实践。因此,国民党在组织原则、组织纪律、领导体制、组织成分等方面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实现了国民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发展和转变。正是这种发展和转变,使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组织制度上有所接近,使第一次国共合作认可能成为现实。在组织原则上,国民党实现了由个人集权制到“民主主义的集权制”的重大转变。中国国民党组建之初,仍然沿袭了中华革命党个人集权制的组织原则,带有党魁独裁制的遗风。《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总理有全权总揽本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曾经两度携手合作,创建了北伐和抗日的业绩,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70周年的日子里,总结借鉴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研究一下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很有意义的。一、共同的历史任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大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实现合作,是由于他们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共同的历史任务是联系两党的纽带和进行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健 《党史文汇》2013,(8):57-59
2010年12月,笔者利用去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征集资料的机会,调阅了该馆保存的两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毛泽东书信,这"对于反映当时的时代情境和当事人的个性特色颇为传神"。从中也可以窥探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有关情况。第一封信是1924年5月毛泽东写给国民党中央执政委员会上海执行部的短函。  相似文献   

9.
王健 《世纪桥》2013,(14):70-72
笔者利用去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征集资料的机会,调阅了该馆保存的2封之前一直未公开过的毛泽东信函,这“对于反映当时的时代情境和当事人的个性特色颇为传神”。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0.
王健 《世纪桥》2013,(10):70-72
笔者利用去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征集资料的机会,调阅了该馆保存的2封之前一直未公开过的毛泽东信函,这"对于反映当时的时代情境和当事人的个性特色颇为传神"。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逻辑发展,探讨这次合作的历史渊源有利于深刻理解国民革命的发展及失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纲领文件及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相关指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理论渊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党外联合实践、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同伊斯兰教联盟的互相加入经验、以及英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典范共同构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鲜活实践依据;中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世情、国民党大圈子需要新鲜血液的国情和中共尚处幼年的党情则是这次合作绕不开的现实背景.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现实背景共同成就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至二十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次代表大会在我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大功绩。它标志着全党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原則和组织形式问题认识的统一和确立,从而揭开了第一次国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党內合作”形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一、加快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促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迅速到来。因为孙中山是反对“党外合作”形式的,他要求中共在国民党旗帜下进行民主革命。中共若拒绝孙和共产国际提出的“党內合作”形式,国共合作时间必然推迟。二、共产党员置身于国民党组织,一定时间内有利于扩大政治影响,有利于壮大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打击右派。三、向中外  相似文献   

14.
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工人阶级“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中国国民党是‘冲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他的党员应该“留在国民党内”;但是共产党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时,恰巧这个决议传到中国。这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在广州举行“三大”,把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列为大会主要议程。讨论中,代表们都表示拥护共产国际的一月决议,但…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是国共两党历史上第一次合作。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问题的纲领文件及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相关指示,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理论渊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党外联合实践、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同伊斯兰教联盟的互相加入经验以及英国共产党与英国工党进行党内合作的典范,共同构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鲜活实践依据;中共必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世情、国民党大圈子需要新鲜血液的国情和中共尚处幼年的党情,则是这次合作绕不开的现实背景。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和现实背景共同成就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相似文献   

16.
日本立命馆大学副校长、法学院院长,日本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池田诚教授,于一九八三年底出版了其多年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之集成——《孙文和中国革命》。这本长达五百页之专著共三章,在其第三章《孙文和国共合作》中,作者专用了一节(61页)的篇幅,回顾了国共两党合作之简况,着重阐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对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后遭到惨痛的失败,固然有主客观的复杂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自愿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是,陈独秀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认识和态度的转变及其对国共合作实现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是不能抹煞的。极力反对与国民党合作1920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H次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的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合作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愿望,是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国共合作政策的制定是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表现。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广州召开的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起开创性作用的重要会议。会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解决了建党以来,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一直存在的一系列原则性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民主革命性质作出了科学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理论基础.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探索者、制定者、执行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10月29日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诞辰99周年纪念日,本文是根据《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